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阜阳以农业产业化为统领 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安徽日报 2015-09-11 16:20 大字

阜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固树立经营农业理念,紧紧围绕“规模、结构、转化、合作”,强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548.2万吨,实现“九连增、十一连丰”,连续7年超百亿斤,总产全省第一;肉类总产63.1万吨,居全省第一;蔬菜总产620万吨,居全省第一。

——农产品加工转化快速发展。 2014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31.9亿元,比上年增长36.3%,连续3年年均增长3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2014年全市流转土地460万亩,流转率达到53.5%,居全省前列。全市农民合作社6725家,家庭农场达2044家,分别增长39%和2.5倍;

——农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农林牧渔实现总产值535.1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增加值289.4亿元,同比增长5%,总产值与增加值增幅双双跃居全省前列。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213元,年均增长18%,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一、着力构建高产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

(一)依靠科技,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充分发挥阜阳粮食生产大市的优势,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以“良土、良种、良法、良制、良管”为抓手,以“大户、大片、大县”为依托,以落实科技、行政责任制为保障,深入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二)农牧结合,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立足“粮多草丰”的资源基础,发挥养殖大市的养殖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农牧结合,大力推进农牧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走农牧区域一体化循环发展的路子。全市肉牛、山羊、生猪的饲养量分别占安徽省的1/4、1/5、1/6,均居安徽省前列。全市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73%,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

(三)加工转化,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着力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 “百亿江淮粮仓向千亿江淮厨房”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发展。 2014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7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8家,亿元以上133家,50亿元以上加工集群3个,形成了粮食加工、畜禽加工、果蔬加工、纺织加工、林木加工、烟草饮料加工、中药材加工、柳编加工、调味品糖果加工9大产业体系。安徽京九丝绸白厂丝生产全省第一,丝绸综合生产能力全国第五;安徽强旺调味品有限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原块状鸡精生产出口企业。颍东区食品工业园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四)丰富菜篮子,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2014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53.3万亩,经济作物比例达23.2%。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发展。全市特色农业专业村发展到24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4%,发展设施蔬菜66万亩。打造了阜南黄岗柳编、会龙辣椒,太和香椿、桔梗,颍泉闻集草莓、颍东三原牛肉、颍上管仲稻米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特色农产品。同时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全市建成5A级农民公园1个,4A级农业生态园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农业观光采摘园52家,农家乐145家,休闲农庄18个。

二、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积极规范推进土地流转。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握发展趋势,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摆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位,积极引导规范推进。 2012年,市政府出台《阜阳市鼓励支持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暂行办法》,鼓励进行土地流转。 2013年又出台了《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加大对土地流转大户的项目支持、融资支持、保险支持、科技支持。各县市区纷纷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土地有序流转。市农委与国土局联合下发了 《关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意见》,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确权登记保障发展。全市以临泉县、颍泉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为契机,扎实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为土地流转打下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60万亩,占总耕地的53.5%。土地流转进一步推动了规模经营,目前全市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达到8782个。涌现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特色产业拉动、农业经济开发区引领、村基层组织领办、社会化组织保障等具有特色的充满活力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以土地流转为形式的土地经营模式的变革,正在改变着农业的经营格局。

(二)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市把培育多元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举措。在登记、财政、税收、金融、项目、用地、培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吸引了大批工商企业、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投身现代农业发展。 201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25家,增长36%,专业合作社成员达43.5万人。其中,从事蔬菜产业的487个,从事畜牧业的995个。注册家庭农场2044家。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三)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当前,全市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低知化等问题,影响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构建,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瓶颈。针对以上问题,全市通过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 “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培训新型农民30万人,占全省培训总数的10%,占全市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培育农村实用人才2000人,占全省的10%,

三、着力构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支撑体系。

(一)创新农村金融机制,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大力推进金融组织和机制创新。 8个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针对农民贷款无有效抵押物的问题,开发了保险单质押贷款、保证保险贷款、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小企业联保互保贷款、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商标质押权贷款等创新产品。界首市通过财政补贴部分保费,适当提高保险金额,实行保单质押,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取得贷款,财政再适当贴息的融资模式,率先构建财政引导、金融支持、保险保障、规模经营“四位一体”的金融保险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颍泉农商行把农业保险保单作为质押物,放贷30户,贷款总额达1080万元。

(二)推进农业保险发展,提高农业保障水平。种植业保险实现扩标增面。2013年粮食保险面积达1400万亩,承保率90%以上。特色农产品保险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保险16.33万亩,品种扩大到大棚草莓、桔梗、果树、生姜等种植保险。养殖业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了育肥猪保险和渔业保险试点,承保能繁母猪保险22.17万头,育肥猪保险9.9万头,简单赔付率75%。保险、金融、政府风险共担机制的风险防范体系基本形成。

(三)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全市在全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水利设施管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2014年,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42家。其中农技服务组织407家,农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四)创新农业科技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农科院为平台,建立国家级农业产业研发中心3个,农业博士后工作站1个,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显著增强。近年来,以市农科院为龙头的农业科研机构,共承担科研项目70多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0多项。 2013年市农科院300克麦豆种子乘神十飞天,开创了阜阳乃至安徽省太空育种的先河。

四、着力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体系

(一)大力加强农田基础建设。 “十二五”以来,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和增粮工程项目,投入资金8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60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353.6万亩,有效灌溉耕地面积576.2万亩。

(二)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全市农机总动力690万千瓦,比“十二五”初增加92万千瓦,增长15.4%。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比“十二五”初提高3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三)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互联网络实现了进村、入企、到新型主体,“12316”农业信息语音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农业物联网快速发展,全市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县1个,大田农作物物联网监测点5个。农产品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全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企业42家,营销额6.99亿元。

五、着力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体系

(一)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坚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引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先后规划了颍上县、太和县、颍泉区三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649.5万亩,农业人口356.4万人。近年来,颍上县投入60.7亿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太和县、颍泉区已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大力创建省级示范区。先后规划了太和、颍泉中市、临泉等8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20万亩,农业人口89.59万人。目前,全市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投入资金40.3亿元,已成功创建7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颍州西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申报待批。

(三)启动市级农业经济开发区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已有初具雏形的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8个。规划用5年时间创建50个市级农业经济开发区,覆盖面积达50万亩。市级财政每年将投资1000万元,以奖代补推进农业经济开发区创建工作。

(四)积极开展改革创新试点示范。着眼于突破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积极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开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构建农业金融服务新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农业农村改革创新试点,为发展现代农业探索了新经验。

六、着力构建发展现代农业领导推进体系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摆上重中之重位置,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形成了有力的现代农业发展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抓现代农业,把阜阳“三农”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创新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创新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为手段,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为基础来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工业化为重点、城镇化为保障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理念。确定了围绕“规模、结构、转化、合作”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思路。这一理念和思路,经过实践检验完全符合阜阳实际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为发展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

(三)加大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性文件,在全市建立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各县市区也都出台了发展现代农业扶持政策,加大了对现代农业扶持力度。

(四)健全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制定了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年度评价排序工作方案》,将现代农业发展纳入对县市区目标考核内容,每季一调度、半年一观摩,年终总考评,为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了有效的推进机制。太和健士康家庭农场。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安徽麦德发食品有限公司。临泉金禾面粉有限公司。颍泉区麦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碧翠湖生态农庄。

新闻推荐

客运市场应规范非法营运须整治

■ 本报记者 孙海涛近日,界首市顾集镇一位读者向本报反映:几天前,他到阜阳汽车南站准备坐车到合肥办事。看见站外的马路上,很多私家车聚集一起,司机见人就问是不是去合肥的,凑满4人就走,还能送到具...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