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青春智慧感动校园

阜阳日报 2015-01-14 09:23 大字

[摘要]记界首市泉阳中心学校教师张郑娟

本报记者 李方达 通讯员 张倩

   近日的一个下午,是界首市泉阳中心学校每周一次的周会课。三楼九一班的班主任张郑娟,正引导学生们围绕“适应”与“改变”两个关键词进行自由讨论。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一会鼓励害羞同学到讲台上发言,一会又鼓励别的同学说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下课铃声响起,这个班的师生们没有一个离开,又围在一起聊了起来……

从“七一班”到“九一班”,自由、活泼已经成为这个班级的特色;27岁的班主任张郑娟成为最受同学们喜欢的语文老师、好朋友和首届“阜阳最美教师”提名奖获得者。

小老师成为大朋友

   “在我心中你就是我的朋友、我的家人”、“人生许多美好的时刻像烟花,绚烂却转瞬即逝。但你给我的美好不是烟花,是星星,永远不会消逝”……去年教师节,张郑娟收到一本留言本,一页页记录着每个同学的话。张郑娟捧着本子看了一个晚上。“这是我们班从在七年级养成的习惯。”张郑娟说,四年前她与同学们建立了相互通信的沟通模式,今年同学们也学会了。

2011年9月,张郑娟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分配到泉阳中学。第一次走上讲台,身材娇小的张郑娟看到,台下的窃窃私语一直都没有停歇。意识到问题后,张郑娟立即转动脑子想办法:“既然没有威信,那就怀柔吧。”于是,张郑娟放下“老师架子”,以大姐姐、好朋友的身份与同学们交流。一个月不到,就与班里的大部分同学打成一片。

总有叛逆的学生。小军(化名)比较自闭,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更不理张郑娟的“怀柔”。为走进小军的内心世界,张郑娟尝试着给他写了封信。“没想到他竟然回我了。”慢慢地,张郑娟似乎找到了窍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很微妙,有时候他们不愿意说出来却愿意写出来。”

不久,张郑娟建立了班级 QQ 群,并经常在群里发表日志,同学们也积极留言、发表个人意见。小军说:“现在我们都像老朋友一样。”

让语文课充满诗意和趣味

   “少年情怀总是诗。”采访时,张郑娟向记者展示了学生们的诸多诗作:夜是月的主场/半轮残月挂半空/晕开了柔柔的朦胧/惊艳了整片苍穹。张郑娟的语文教学除了教基本的语言表达、阅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人文情怀和诗意。

上诗歌课时,张郑娟拿学生们喜欢的《庐州月》的歌词赏析,并让同学们尝试自己改动歌词。课下,同学们不仅把一首《庐州月》改得千姿百态,还自创了不少稚嫩的诗。张郑娟认真赏析了学生的自创诗歌,并把其中的优秀作品贴在教室的“作品栏”里。

许多时候,九一班的教室像一个小剧场:凶神恶煞的酷吏、仓皇出逃的老翁、懊悔伤心的小女孩,古今中外的经典角色纷纷登场。《石壕吏》、《羚羊木雕》一篇篇具有故事性的课文经过演绎,被同学们深深记住和了解。

写诗、演戏、播放影片、组织辩论赛……花样百出的语文课成了同学们最喜欢的科目。在泉阳中学,张老师所带的语文课每月考评都在年级首屈一指。此外,张郑娟还在学校举行的教学技能大赛、教案编写大赛、界首市的优质课大赛、多媒体大赛等多个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得嘉奖。今年暑期,张郑娟还在界首市电视台《空中课堂》节目中精彩呈现了两节名著阅读课。

想永远做老师

除了自己的课堂和班级,张郑娟还是学校校园活动的积极分子。管理校图书馆、编排校园元旦晚会、组建校园广播站,指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艺术展演,张郑娟为泉阳中心校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自己也成长为一名全智全能的骨干教师。但至今,同事们还时常调侃三年前初从合肥来到泉阳的那位“娇姑娘”。

2011年,张郑娟从合肥搬进泉阳中学的学生宿舍。20平方米的小屋,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陌生的口音,迥异的饮食习惯。来泉阳第一年,张郑娟每隔两个月就要生一场重病。每次生病,从合肥赶来的妈妈都会心疼地要女儿跟她回去。但张郑娟都告诉妈妈:“我不能走,要在这里做老师。”

三年后,张郑娟已经适应了泉阳的生活,并且成为泉阳中学乃至界首市的明星老师。因为普通话流利优美、台风大方,陆续有其他单位找张郑娟给他们主持节目,甚至有单位想挖她到城里工作。无论条件多诱人,张郑娟都一一拒绝,“因为我喜欢当老师。”

新闻推荐

年界首市光武镇北街村村民自发成立美好乡村农民舞蹈队

2014年,界首市光武镇北街村村民自发成立“美好乡村农民舞蹈队”,每天在村里农民休闲广场跳舞,带动了更多村民积极参与,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文化生活。   &n...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