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立冬时节走进界首市新马集镇陈庄村一缕缕从村民支起的

阜阳日报 2014-11-08 09:37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荣云飞

立冬时节,走进界首市新马集镇陈庄村,一缕缕从村民支起的大锅里飘出的热气扑面而来,在气温骤降的天气里让人感觉到一阵暖意。

“看,这些冒烟的地方,都在加工粉皮。”当天一大早,陈庄村粉皮加工户陈连生也摆开了自己的家伙什——摊粉皮的旋子、煮粉皮的大铁锅、晒粉皮的高粱帘子……工具虽然简单,但一天的忙碌和可观的收成全来源于此。

“别看我们这都是小作坊,但论赚钱,还是比打工强多了。”提起粉皮加工,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的陈连生不禁有些得意。他告诉记者,早些年,做粉皮还只是村民农闲时间里的“零活”——自家种几亩红薯,(成粉后开始做粉皮,一年最多也就挣几个零花钱,但是现在,却成了鼓起大伙腰包的富民产业。

陈连生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从每年的秋末冬初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他的小作坊能制作粉皮一万多斤,按照现在粉皮7元/斤的价格来算,这一季的总收入就是7万多元,除去原料等成本,纯利润至少有2万多元。

在陈庄村,依靠一张张薄薄的粉皮实现增收致富的,远非陈连生一人。

“村里好多农户都靠着加工粉皮发了财、盖了楼,可以说粉皮加工为村里打开了致富门。”新马集镇党委书记孟广群告诉记者,陈庄村粉皮加工之所以如此红火,一方面是由于该村的粉皮全部采用纯红薯粉、纯手工制作,加工出来的粉皮口感劲道、久煮不烂,广受市场青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该村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一份万把斤的粉皮订单,可能由好多家粉皮制作户共同完成,但原料、规格是一样的,生产出来后也要统一进行质量把关。”孟广群介绍,随着陈庄村从事粉皮加工的农户越来越多,2012年,陈庄村的粉皮加工户组织成立了“粉皮加工协会”,统一购买原料、规范加工标准和接收订单,将全村原本零散的粉皮生产家庭作坊紧紧地连接起来,走“协会+农户”的统一生产经营路子,进一步提升了全村粉皮加工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目前,陈庄村仅直接从事粉皮加工的家庭就有50多户,全村每年销售粉皮近60万斤,实现纯利润超过一百万元。

“除直接带动了加工农户赚钱,粉皮加工还给村里带来了不少间接收益。”孟广群告诉记者,由于陈庄村对加工粉皮的原料——红薯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地的土地流转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也得以快速推进。现在陈庄及周围村庄种植红薯的土地达3000亩左右,每亩年产出量近5000斤,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此外,看到陈庄村依靠粉皮加工实现发家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附近王寨、尹庄、刘尧等村的不少村民也纷纷到这里“拜师学艺”,进一步打响了“陈庄粉皮”的品牌。

新闻推荐

通讯员范立王友齐至日经过省相关部门实地考

本报讯 (通讯员 范立 王友齐)11月6日至7日,经过省相关部门实地考核和一致同意,界首市2013年农网升级工程正式通过总体验收。   界首市2013批次农网升级工程,旨在解决该市田营循环工业园区、...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