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千年光武 游走现实历史间

阜阳日报 2014-11-14 21:04 大字

[摘要]李强

青青的麦田里,经历过近2000年的黄古堆看起来依然高大。

  本报通讯员 徐良 摄

   光武,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皖北古镇。因东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长期争战于此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用皇帝谥号命名的城镇。11月4日上午,笔者来到距界首城区以北约16公里的光武镇,在镇文化站长徐良的陪同下,实地探访了新阳城、四门八古堆等文物遗址。当笔者在村庄北面看到巨大的刘古堆、黄古堆时,深秋的阳光洒满了田野,四周寂静,大地无语,内心不禁受到历史带来的震撼。

光武地名缘于刘秀

   今年50岁的徐良是土生土长的界首市光武镇人,长期从事光武镇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由他和笔者一起探访当地的历史遗存,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光武这个地名,来源于东汉初年的汉光武帝刘秀。”徐良介绍说,很久以前,光武只是一个过路小店,叫赵路口。刘秀与王莽逐鹿中原时曾在赵路口一带激战,多次化险为夷,留下许多传说。刘秀认为此地是他的福地,称帝后下旨在此地建一庙宇。因刘秀的年号为“光武帝”,祠庙取名为“光武庙”,光武由此得名。

据了解,光武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驿站和重镇,19世纪初至上世纪40年代,这里商业繁荣,主要经营棉花、布匹、药材等,是当时中原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市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市场。现在,再生塑料的回收与加工成为光武镇的支柱产业。

新阳古城在麦田里沉睡

   新阳城建于秦朝初期,遗址位于光武镇以北约两公里的刘寨村。当天上午,笔者沿着一条整洁的水泥路来到刘寨村,眼前是农村常见的麦田和民居,便询问同去的徐良:新阳城遗址在哪里?

“瞧,就在这儿,还立着一块碑呢。”徐良指着路南一大片农田说,“这里就是新阳城遗址,现在都变成农田了。”

阳光下,刚出寸苗的麦田煞是好看,远处的薄雾好似一层轻纱,笼罩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显得充满了生机。一座一米多高的水泥碑立在路边麦田里,上书:“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阳城遗址”。

“这是1998年5月,省政府立碑保护的。”徐良介绍说,过去,当地村民经常在地里挖出一些文物和古钱币;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界首市、光武镇和村里都加强了保护,不允许任何人在地里挖掘文物,村里还设有文物保护协管员,负责日常监管,制止盗挖行为。

说话间,46岁的村民范瑞平骑自行车赶集回来,路过此地,下车和徐良打招呼。范瑞平告诉笔者,这个庄姓尹的村民多,又叫尹城子,听老辈人说,这里地下有一座古城,他小时候也从地里拣到过皮钱(铜质古钱币),立碑后就不让拣了。

在当地,新阳城又称姨娘城。相传,当年皇帝的姨娘住在新阳城内。她那当皇帝的外甥曾说过,若有危险,可点烽烟为号,皇帝就会派兵救援。这位姨娘为考验外甥的可信度,就点燃了烽火,皇帝立即发兵救援,结果发现是一场虚惊,姨娘只是想念外甥罢了,实际上并无危险。不幸的是,后来叛军果真袭城,姨娘赶紧命人点燃烽火,皇帝以为姨娘仍是开玩笑,就没发兵营救。不久,新阳城陷落,姨娘也被叛军杀害。

史料记载,新阳城自秦建县开始,至西晋废县止,先后经历秦汉、三国各朝代,近500年。此城地处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火洗劫。笔者认为,“姨娘城”的传说,应该是这座城池500年中数次浩劫中的一次。

新阳城遗址南北长390米,东西宽330米,现皆为耕地,略高于四周平地,城垣范围清晰可辨。据史书记载,秦统一中国,设颍川郡新阳县。

据《界首县文物志》记载,新阳城不仅是当时的政治、军事中心,而且商业也相当繁盛。从该城出土的文物中,仅钱币就有蚁鼻钱、汉半两、汉五铢、王莽布泉等;还有青铜器、饰彩灰陶器、汉砖、筒瓦、汉(石等。由此依稀可见新阳城当年的辉煌。1982年9月,新阳城遗址被界首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方的认可,进一步确认了新阳古城的历史价值。

四门八古堆今日依稀可见

   光武“四门八古堆”的传说,与“姨娘城”有关。新阳城被叛军攻破后,姨娘被杀,头颅亦被叛军掳走,皇帝便给其姨娘镶了个黄金头颅,并赐大量陪葬品。为防止有人盗墓,迷惑盗墓贼,便同时从新阳城的四个城门抬出八口棺材,在城四周建了八座墓。因此,便有了“四门八古堆”的传说。

今天,在光武镇一带,确有八座古墓,当地人称“八古堆”。即:于古堆、刘古堆、黄古堆和丁古堆。它们呈双座并立,东西横向。其中,于、刘、黄古堆位于光武镇西北1至4公里的地段,丁古堆在新阳古城遗址东5公里处,今属太和县。于古堆在光武镇于古堆村东首。

当天上午,笔者实地探访了刘古堆和黄古堆。刘古堆在光武镇刘寨村后100米处。东座高7米,面积3000平方米。因当地村民取土,现已成为水池;西座高7米,因风雨剥蚀,加上人为取土损坏,现仅存面积880平方米。黄古堆位于邴集乡黄古堆村后200米处。东座高7.5米,面积1170平方米;西座高7.5米,面积990平方米,两座均保存完好。这三座古堆于1982年9月,被界首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专家考证,这些古堆是汉代墓葬。笔者认为,“四门八古堆”的传说是对光武镇一带八座墓葬所作的附会解释。这些墓葬应该是历代新阳候的墓葬群。由于没有实施地下发掘,留下许多历史谜团:究竟这些古墓的墓主人是谁?这些墓主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些墓的主人死于乱兵还是自然死亡?这些谜底都需要考古发掘才能揭开。

谜底虽未揭开,但现实就在眼前。经过近2000年的风雨侵蚀,当年高大的古堆如今只剩下六七米高,直径也不过二十来米。然而,在广袤的平原上,它们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上面长满了杂树荒草,仍显得那么高大和威严,你一走近就能感受到其巨大的存在和气场。笔者离去时,中午的阳光静静地照着这片空旷的田野。突然想到,这些荒凉的古堆还要继续孤独下去,当时的贵人把自己的亲人和思念埋葬在这里,他们走完一生后也会被黄土埋葬,一代又一代走向时光深处,永不回头,被远去的历史湮没得音信全无,但却留下高大的古堆让今人念想。

(作者系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

新闻推荐

身残志坚闯出家具市场一片天

本报通讯员 陈振强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