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水净路畅 农村生活大变样

阜阳日报 2014-11-25 21:03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李方达 宋玉洁 杨

住楼房,喝自来水,用互联网,开着汽车奔驰在平坦的道路上,闻着从窗外飘来的花草清香……以前,这样的生活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而在如今的阜阳农村业已较为寻常。

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的加大、各类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美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在颍淮大地上的数百万农村居民,深切地感受到了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公路不断延长,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环境越来越美,赖以生存的家园更加宜居;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是干净的自来水;学技术卖产品,联上网络省时又方便……

平坦乡路四通八达

   驱车从阜临路下来,进入新修的程刘路(程集-刘庙段),左拐穿过一条800米的生产道,来到程集镇至三合镇之间的公路,随后再转入通向程集镇张郢村的一条水泥路……几次左转右拐、穿村过户后,记者已辨不清方向。就在此时,驾驶员打了一把方向,车子很快又回到了阜临路上。

“现在在农村,不用走回头路,顺着乡间道路就能轻松走出来。”市交通运输局颍州分局局长丁学仕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路桥建设和管养的投入,农村已形成纵横相连、四通八达的路网。

记者从市地方公路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里程已达11074.9公里。其中,县道里程1309.9公里,乡道里程2882.7公里,村道里程6882.3公里。全市农村公路密度按国土面积计为每百平方公里113.3公里,按人口计为每万人10.9公里。今年阜阳市还将完成5.47亿元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投入,加固改造危桥122座,建设县乡道路250公里以上。

11月10日上午,颍州区三合镇曹老庄的赵金凤站在村口的水泥路旁,等着乘坐城乡公交车。“现在没什么活,坐车也方便,俺打算去城里逛逛。”张金凤对记者说,“以前村里村外都是泥巴地,下雨天哪儿都去不了,现在路修好了,汽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了。”

不断改善的乡村道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为农村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村口的路修好没多久,赵金凤就把自家的几亩地租给了大棚蔬菜种植户。“一亩地一年1000块钱租金,原来500块钱都没人租。”赵金凤说,自从路修好后,他们去周边十二里庙、华佗、三合、西湖几个集市都很方便,曹老庄的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大,她还成了大棚里的固定工人,拿着较为稳定的收入。

除了政府主导修建的县、乡、村道路,各村还积极利用”一事一议”民生工程项目、扶贫项目等筹措资金,积极修建村内道路。今年秋种一结束,界首市新马集镇的前李村、王俄村、于楼村就开始紧锣密鼓地修路。前李村村民李玉林告诉记者:“修路资金都是通过‘一事一议\’筹集的,上头配套一些,我们自己拿一点,把村里原来的泥巴路一段一段都修成了水泥路。”

近年来,新马集镇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参与道路建设的筹资、工程施工、验收等,道路“村村通”正逐步向“户户通”跨越。市地方公路局局长苗应林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全市各地村庄积极利用“一事一议”等项目筹资修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平均每年用“一事一议”等项目筹资修路800公里左右。

“道路修好后,最重要的是管护。”苗应林表示,从2010年起,阜阳市开展了两次全覆盖的农村公路环境治理活动。第一次是整修路肩、边坡820公里,治理超载车辆30次,刷新里程碑1300块、警示桩7200个,累计查处违法占道案件128起,查处破坏路肩挖沟案件5起。第二次集中整治活动目前正在开展。

此外,阜阳市还逐步建立完善了“县有局(所)、镇有管理办公室、村有养护员”的“三级”农村公路管养体系。苗应林说:“最终不仅要形成农村公路管养的长效机制,还要培养村民群众自觉爱路、护路的意识,让农村公路更加畅达、清洁。”

  自来水流进农家院

   “过去,吃水可真难。现在好了,自来水通到了咱家里,俺们再也不用为吃水的事发愁了。”57岁的阜南县地城镇地城村村民缪成娥拧开自家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出。

地城村水资源较为匮乏。以前,全村人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吃。后来,村民们打了提水井、压水井,告别了挑水的历史。但因为这里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区,夏季农业需水较多,而浅层水水量有限,旱情严重时,吃水难仍是摆在村民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2年5月至9月,家里的井打不上水来。无奈之下,俺们只有推着车,到镇政府的深水井那里排队去接水。有时,队伍能排半里地长,晚上十来点还有人去接水。”缪成娥清晰地记得,那时,她都是把塑料薄膜铺在一个箱子里,接满水后把口扎紧,再用架车拉回去。“每走一步都特别小心,因为对我们来说,拉一车水实在不容易。”

村民的烦恼和期盼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遂将地城中心水厂的建设纳入阜南县2013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当年,水厂竣工后,地城镇地城、高郢、陶寨3个村1.8万人的吃水用水问题得以解决,排队接水成了村里的历史。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阜南县已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1处,完成投资1.9亿元。加上今年的22个项目,将解决55.3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阜阳市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主要取用浅层地下水,水量水质无法得到保证,给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2005年阜阳市开始实施农饮工程,2007年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民生工程。截至去年,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15.08亿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57处,解决了305.44万农村居民和16.57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全市又投资56404万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85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为老百姓送去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也送去了建设美好乡村的希望。

为更好地发挥农饮工程作用,全市各地还纷纷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对工程的管护。颍州区通过招投标方式,引进天长饮水管理公司,本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保本微利的原则,对辖区内的部分农饮工程实行公司化运作,政府则对水价、管网维护、饮水安全等方面进行监督;颍泉区水务局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成立农饮工程供水公司,结合水价调整和水费收缴,通过直管、承包、用水合作组织三种方式对农饮工程进行管理;阜南县水务局则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拍卖经营权三种试点管理模式,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运行稳定的工程管护新机制,真正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明白水,安全水”。

小村庄旧貌换新颜

路畅了、水通了,村里人还盼着有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11月6日,记者来到界首市顾集镇大程村孙庄,81岁的徐秀珍正悠闲地坐在家门口和邻居聊天。“现在的农村比过去变化真是太大了。”徐老太对此感慨不已。前些年,庄里家家户户住的是“趴趴房”,屋前屋后不是垃圾就是秸秆垛,村里仅有的几条小路都是名副其实的“泥水路”,多年没人打理的沟河塘总是发出阵阵恶臭。

“这几年,一切都变了。”徐老太指着自家的房子对记者说,家家户户基本都住上了两三层的楼房,出门就是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路边还摆放着绿色的垃圾桶,每天都有人打扫卫生、清运垃圾。“你看,那边是老旧宅基地,说是要在上面建一个文化广场;还有,庄前的那条沟也整修好了,回头还要在岸边栽上树,以后,俺这里会越来越漂亮。”

近年来,像孙庄这样的变化在全市各地都在发生着。阜阳市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因地制宜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一个个美丽和谐、生产发展、宜居宜业的美好乡村在颍淮大地上展露新姿。颍州区西湖景区街道白行村、颍泉区王府营新村、颍东区枣庄镇和谐中心村、颍上县陈桥镇三王社区、临泉白庙镇鲁楼中心村、太和郭庙乡立新中心村、界首市邴集镇西张中心村……这些美好乡村如一个个盆景点缀在颍淮大地上,并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引领越来越多的村庄自发加入到美好乡村建设的行列中来。

“这两年,市级每年至少投入6000万元,县(市、区)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治理等。至今,全市2013年建设的重点示范村50个,已经通过省考核验收;今年40个重点示范村全部开工建设,已有11个建成入住;2015年45个中心村已经确定选点。”市美好办常务副主任漆德安告诉记者,按照计划,到2016年,全市超过43%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市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一边推进美好乡村“点”上建设,一边结合农村清洁工程、“三线三边”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推进广大农村“面”上环境的改善。

自2010年启动农村清洁工程至今,阜阳市共完成1.5亿元投入,建设了124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垃圾中转站111个,垃圾焚烧炉13个。今年,又投入3540万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29个。在此基础上,各地开始全面清除杂草、生活垃圾、柴草垛、建筑堆积物、河塘漂浮物;实施拆违控违,做到“拆一处、净一处、靓一处”;紧紧抓住骑路逢集治理和集镇规划建设这个“牛鼻子”,疏堵结合、建管并重;注重风貌塑造,对沿线沿边老旧建筑及其立面进行清洁、粉刷、改造、出新……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各地村容村貌业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幅幅秀美的农村新画卷正在颍淮大地上徐徐展开。

信息化走进农民家

农村的变化,远不止于水、路和村容村貌。

几年前,在农村谈及电脑,不少人都认为“就是网吧里摆的那玩意,只会把孩子教坏”。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电脑、互联网已然走进了许许多多普通农民家中。

家住颍泉区宁老庄镇荣华村的储继胜夫妇常年在外务工,一个4岁的女儿只能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孙女太小,儿子儿媳在外特别想念她,常常要回来看她。”孩子的爷爷对记者说,“后来,儿子在家里装了一台电脑,通过网络视频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就像面对面一样,他们在外也就踏实了。”

网络不仅改变着农村的生活,也带动了农村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近日,在太和县大庙集镇龙台村,大庙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景仲正指挥社员将生产的甘蔗装车。据了解,这1000棵甘蔗将被运到该县阿龙哥农副产品直购直销中心,而这单生意就来源于网络。

“以前真不敢想,坐在家里通过网络发一个消息,就能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张景仲笑着告诉记者,今年50亩的甘蔗,产量大约在2.5万棵。“往年都是卖给批发商,价格被压得特别低。今年通过在网上发布信息,找到了更多买家,拓宽了销路,谁给的价格合适就卖给谁。”

原来,今年初,张景仲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一个拥有一百多名活跃用户的QQ群。到目前,他通过这个群已销售了价值50多万元的农产品,有的农产品还卖到了广东、浙江等地。

“以前自产自销,通常要东奔西跑联系客户,现在只要点下鼠标,就能轻松销售农产品。”组建上述QQ群的太和县阿龙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阿龙哥农副产品直购直销中心负责人张龙告诉记者,“信息时代,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谁能运用好网络,谁就占领了终端市场。”今年3月份以来,阿龙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借助第三方平台,在网上成立了阿龙哥农产品旗舰店、阿龙哥农产品商城,日均订单达300份,销售额在两万元左右。

太和县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扩大农产品销路、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截至目前,该县1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已经有8家开展了电子商务贸易。

近年来,阜阳市注重对农村交通、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农民经营意识的日趋增强等,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1.22亿元,其中阜阳市6.99亿余元,居全省首位。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阜阳市农村电子商务已经逐渐起步,并已通过网络平台将具有阜阳地域特色的农产品销到了全国各地。”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侯峰表示,近期,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鼓励各县市区、开发区创造条件建立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区,特别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给予大力支持,此举进一步为农村利用网络发展经济提供了政策保障。

新闻推荐

电视购物引纠纷消协调解帮助退货

本报记者 李方达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