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李方达通讯员陈振强实习生李雪梅鸡鸣闻三县犬

阜阳日报 2014-07-31 09:58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方达 通讯员 陈振强 实习生 李雪梅

   “鸡鸣闻三县,犬吠听两省”,地处偏远的界首市邴集乡邴集村经济一度较为落后。而如今,这里民居整洁干净,平整的水泥路纵横交错通至各家门口,道路两旁果树成行;土地连片流转,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不少村民在村里的服装厂、木材加工厂、面粉厂找到了工作。该村也因此先后荣获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美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从贫困村到先进村,邴集村的变化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

“农村想要富,关键看支部。”在邴集村当了近20年党总支书记的张文芝对这句话有很深的体会。他认为,一个强力的党组织就是一只领头雁,能把全村的党员、群众团结起来,带领大家谋发展、干事业。

邴集村重视村级组织建设,首先从选好配强班子抓起。通过“两推一选”,把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奉献意识强的同志推选为村党总支成员。采访当日,记者在村里的一面墙上看到两张榜单,上面清楚地记录着村党总支成员的名字与票数。“这是刚结束的村党总支选举结果,各成员都是高票当选。”张文芝说,近年来,该村还建立健全了重大事项决策、财务管理、村务党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民主生活会等各项制度,在制度上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让农民富起来是邴集村党总支的第一要务。为此,邴集村党总支依托当地资源,外出招商引资、鼓励村民创业,5家服装厂、2家面粉厂、1家酒厂和多家养殖厂相继在村里落成。今年年初,邴集村又成功引来一家木条加工厂,目前工厂已完成厂房建设、设备安装等工作,计划于近期投产,可带动数百名村民就业。

村民就业有了着落,村党总支就放心大胆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今年,邴集村在去年1800亩耕地托管的基础上,又集中流转土地2600余亩,并与周边的药材厂签订了建设药材基地的协议。

“秋种时,我们将在流转的土地上种黑芝麻、黑玉米、黑花生等,可以使土地效益翻倍。”张文芝表示,2013年邴集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今年村里各项经济指标还将进一步提升。

经济发展了,村民增收了,大家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了。近年来,邴集村党总支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通过“一事一议”等途径筹集资金,先后硬化道路20.5公里,修建下水道2400米,修建桥、涵102座,建设双瓮式厕所200多个,村内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村党总支还积极动员广大村民参与村内卫生环境整治等工作,在各自然村都成立了爱国卫生活动领导小组,发动群众将柴垛、建筑垃圾统一堆放,自觉打扫房前屋后卫生,并组织人员定期收集转运生活垃圾。为倡导文明村风,邴集村每年还组织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孝子贤媳”、“五好文明家庭”、“致富能手”等评比活动,分别评比10名先进模范,在村务公开栏内张榜公布。“村党总支优先从先进模范中发展党员。‘致富能手\’张永全去年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近日将转为正式党员。”张文芝告诉记者,邴集村现有96名党员,其中20多名都是近几年新吸收进来的年轻人。

记者手记 采访中,邴集村各项事业良好的发展态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一个地处偏远的村庄,不仅土地流转开展得有声有色,还有5家服装厂、2家面粉厂、1家酒厂和多家养殖厂,美好乡村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村党组织清晰的发展思路密不可分。基层组织作为当地发展的带头人和主心骨,一定要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不断提升驾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团结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高楠通讯员于飞节能环保的冶炼炉除尘器全自动

本报记者 高楠 通讯员 于飞   节能环保的冶炼炉、除尘器,全自动化的废旧电瓶拆解、电解铅等生产线设备……盛夏时节,位于界首市田营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安徽华鑫铅业集团技改项目建设现场...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