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读者热议农村“房奴”现象——负债进城不一定能站住脚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4-02-21 10:53 大字

这几日,本报2月14日9版推出的“农村‘房奴\’”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地读者纷纷打电话到报社,向记者聊起自己和身边人买房的事情,也有读者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农民进城买房现象的?究竟哪些农民适合进城买房呢?

“都说‘买房穷十年\’,一点也不假。家里小孩要花钱,每个月还要还房贷,现在我这日子过得紧巴多了。”界首市27岁的小张说。小张在江浙打工多年,也积攒了些钱,去年本来想自己办个服装厂,但最终还是用这笔钱在县城买了套房。

小张还告诉记者,农村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要是做生意开工厂,亲戚朋友都不愿意借钱给你。但你一说要买房,大家都愿意帮忙。 ”

与之相比,定远县青山乡的村民老杨,买房后这心里更加闹腾。“早知道现在日子过得这么难,说啥也不买房了。 ”老杨叹息说。

老杨夫妻以在老家承包土地和打零工为生,家中一双儿女都在上学。去年,看到村里很多人都在县城买了房,老杨也动了心思。这不,一套不到100平米的房子耗去了家里8万块钱积蓄不说,老杨还在银行办了按揭贷款20万元。

“现在除了家里的日常支出,每月要还2000多元的房贷,怎么能不发愁呢!”老杨说,他曾想把房子卖了算了,但农村人都喜“新”厌旧,自己家房子一天没住就成了“二手房”,根本卖不出去。

“农民进城买房,其中盲目的攀比、跟风确实很多,很多人买了房子后不是租给别人,就是长期空置”,霍邱县一位乡镇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同样的钱,在农村盖一套房子远比在城里买一套房子要住得舒适,生活质量也更有保证。 ”

但也有读者认为,进城买房不光是“面子”上的事,也是大多数农民共同的梦想。“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渴望跳出穷山沟,从村里人变成城里人。 ”池州市贵池区殷汇镇一位读者说,城里人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和便利,成为农民进城购房最大的动力。

目前,定远农商行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已涉及3076户,总额达6.37亿元,其中贷款购房绝大多数是普通农民。“讨论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农民在城里买了房落了户,就能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吗?我看不尽然。 ”该行市场营销部副经理丁尔兵说。

丁尔兵把定远县进城买房的农民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在县城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的“刚需”。 “从这几年住房按揭贷发放的情况看,这类人占比较少,而且多数已经有了房子。 ”丁尔兵说。

第二是虽然买了房,但并未搬到城里居住,而是继续外出务工,或仍然留在农村老家生活的这类农民。丁尔兵认为,这类人盲目投资的属性非常明显,“县域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比大城市更严重,风险更容易爆发,农民举债投资房产其实并不保险。 ”

第三类人虽然搬到了城里居住,但离开土地,他们多半做了建筑工、搬运工、保姆、清洁工、洗碗工等,一部分人则做起了小买卖。即使在城里安了家,想谋生也并不容易,而因为购房而欠下的债务成为一座“大山”,让他们的生活压力重重。

“从长远来看,县城给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本来就很少,随着房地产开发逐渐饱和,建筑、装潢方面的工人需求也将逐步萎缩,农民要在城里生存也越来越难。 ”丁尔兵说。

去年以来,界首农商行王绍辉经手办理了当地近600户农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他也认为,农民应转变消费和投资观念,不宜盲目跟风争做“房奴”。“应该从自己的购买能力、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出发,还要考虑是否能在城里真正扎根,最终决定是否进城买房。 ”王绍辉说。

本报记者 曹荣

新闻推荐

佛形人参果 一个卖九十界首一农民创意种植产品远销山东

界首一农民创意种植产品远销山东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