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科技创新 传统竹编向市场

阜阳日报 2013-11-12 10:51 大字

[摘要]本报通讯员 王瑞

家住界首市大黄镇筛子李村的王银,在发展竹编产业的过程中,潜心钻研,从2012年至今,先后发明了竹篮盖成型模具、竹竿切割器等竹编加工工具,荣获11项国家专利。

在王银的家乡,群众有加工竹编手工艺品的传统,她从小耳闻目染,也对竹编情有独钟。她一边学习传统竹编技艺,一边进行创新,利用蔑青和蔑黄之间的色彩差异,编织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后来,王银又结合生产劳动和人们对工艺品的审美需求,认真汲取其他民间工艺的优点,不断丰富竹编工艺表现手法。她所编织的竹编产品不仅设计独特、工艺精湛,还具有不变形、防虫蚀、手感爽滑等特点。

2008年,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王银多方筹资20万元,创办了界首市祥雨竹编专业合作社。后来,她又成立了“界首竹编研究所”,通过多次举办竹编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培养竹编人才。多年来,王银在与竹编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竹编制作工序复杂,有选竹、截竹、开竹、劈条、起层、劈丝、切丝、抛光、盘底、抽编、过口、穿檐、上座、上系、修整等,为了进一步节省时间与人力,使产品规格更加一致,不走型,她就在编制过程中用心揣摩新方式、新方法,通过发明创造,自制了一些竹编工具和木质模具。“每一项发明我都自己先尝试着做,做好后拆看,不断纠正、总结,请人指点,然后再试用,成熟后再推广使用。”王银说,目前她已经获发明实用型国家科技专利11项,分别是竹篮盖成型模具、竹竿切割器、竹制品底座成型模具、竹条打(装置、竹条打(切割装置、竹篮底座编织模具、竹筒编织成型模具、竹条切丝装置、竹器旋转收边装置、竹条分割机、竹篮编织成型模具等。

凭借聪明的头脑及创新精神,王银创办的竹编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所生产的竹编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600余人,年创收300余万元,2010年被评为阜阳市优秀专业合作社。“传统工艺要想生存与发展,就要与先进的科技相结合,这样才能不落伍,跟上时代,创造价值。”王银说。

新闻推荐

合作社里领奖品

本报通讯员 陈振强 桑艳峰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