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朱家的酵子茶

阜阳日报 2013-10-28 21:18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杨

朱休成和老伴李美枝打理自家的酵子茶。

“老朱家的酵子茶,俺这一片最有名了,家里办事的都喜欢买。”说起界首市舒庄镇大田村村民朱休成家的酵子茶,镇上及周边的老主顾们都赞不绝口。在朱休成看来,人家之所以如此夸赞,是因为老伴李美枝有一门做酵子茶的好手艺。“这手艺都传了好几辈人了,口味不减当年。”

传承老手艺

朱休成的家在一片高大的槐树掩映下。记者到访时,他老伴李美枝正在家里做酵子茶。李美枝将两盆正在发酵的米麸和麦麸端到客厅里,舀了一小勺尝尝。“嗯,有点甜了,还没发酵好,明天就差不多了,刚好可以让老头子带着去赶集。”说话间,李美枝又将两盆麸子压了压,盖上盖子,小心地搬进了里屋。

“我做酵子茶都几十年了。”72岁的李美枝说,1962年她嫁给了大田村的朱休成。“那个年代,女的要能掌勺、持家。所以,进门没多久,婆婆就教我做酵子茶。细算下来,手艺传到我们这一代,都是朱家的第六代了。”

做酵子茶的工艺费时费力。李美枝说,焖米麸子和麦麸子得用地锅,掌握好火候,不能煮太熟或太烂;发酵的时候,还要掌握好温度,天冷了还要用砖头垒个“小炕”,把麸子放在上面保温。“现在,焖麸子用的是电饭锅;天冷的时候,可以在盆底下铺张电热毯。一般情况下,一天就能做好一盆。”

生意曾经火

   “别看我家的小院子现在有点破,几十年前,能盖起来,还就靠这做酵子茶的手艺呢。”朱休成告诉记者,他和老伴除了种地外,主要靠卖酵子茶挣钱。“每次赶集,至少要带上两盆,不到一个上午就卖完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朱休成带着他老伴做的酵子茶走遍了附近所有乡镇,遇到节假日或婚丧嫁娶的,还有人上门预定。这么多年过去了,酵子茶还是原来的味道,又香又甜。但是,和昔日红火的景象相比,酵子茶的生意终究是大不如从前了。“现在,吃酵子茶的人少了,成本也在增加,一盆也就卖30块钱左右;老朱岁数大了,如果不是家里有辆电动车,也早就和其他人家一样不卖酵子茶了。”李美枝说。

难寻接班人

李美枝所说的“其他人家”,是指村里同样做酵子茶的老手艺人。“现在,做酵子茶的越来越少了。”李美枝说,上世纪60年代,村里至少有30多户在做;90年代还剩下10多家;如今,全村做酵子茶的还不到3家。

“毕竟,在家里卖酵子茶不比在外面打工挣钱,谁还愿意做这个?”李美枝的儿媳妇已过门多年,虽然也会做酵子茶,但手艺不精,更别提在家卖酵子茶了。“这么多年,儿子媳妇都在外务工,挣钱买了房子,搬进了新家。他们都不愿意干这一行,俺还指望谁!再过几年,估计村里就没人做酵子茶了。”李美枝说。

新闻推荐

记者马静通讯员董永近日由市质监局申请筹建的国

本报讯 (记者 马静 通讯员 董永)近日,由市质监局申请筹建的国家再生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评审,标志着国家再生材料质检中心即将落户阜阳市。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委...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老朱家的酵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