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界首土地流转推动农业升级

阜阳日报 2013-10-31 21:18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王冰 冯启俊 本报记者 卢启建 摄

   10月24日,光武镇苗桥村村民在采摘杭白菊。

这两天,界首市光武镇苗桥村的卢彪正忙着雇佣周边农民,帮忙收获田地里的杭白菊。尽管比大面积秋收晚了20来天,可收获的效益却远高于玉米大豆。

记者跟随卢彪来到他流入的一片约300亩的土地,只见淡黄乳白的菊花一望无际,长势喜人。“我们和王老吉公司的原料加工厂谈好价格,他们上门来收,目前已收购了一批。”卢彪一合计,一亩地产量1.4吨,价格5.5元/公斤,刨掉人工费等成本,亩纯收入三四千元。

今年,卢彪和另两位村民共同在村里流转了600亩土地,一部分种玉米小麦外,另一部分种植中药杭白菊。良好的收益,让他和大伙兴奋不已。“这得益于土地流转的好政策!规模种植发展高效农业,我们种田更有奔头了。”卢彪高兴地说。

霜降时节,记者走访界首市乡村地头,发现像卢彪这样规模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户,在界首市农村不断增多。截至10月9日,该市58.1万亩耕地中,已有40.8万亩流转到农业大户和能人手中,占耕地面积的70%,土地流转带来的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经营,正给界首农业农村带来巨变。

变革关口“逼”出土地流转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分田到户”,到今天的土地向农业大户、能人适度集中,看似简单的变化,却凝结了无数的思考与探索。

界首市拥有耕地58.1万亩,农业人口却有63万,人均不足八分地。“长期以来,我们在‘三农\’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土地分散、农民分散、项目分散等。政府对农业投入很多,但收效有限,农业经营依然粗放,农民收入难提高。这也在逼着我们去思考,如何应对形势的变化。”界首市委书记刘玉建告诉记者。

“比如过去我们一直在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但新技术推广仍然比较难,为什么?最主要的就是点多面广,推广难度大。”刘玉建认为,目前农业已经到了向市场化、现代化变革的关口。要想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告别传统的经营方式,转向与现代市场相接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规模问题,一定的规模是实行现代经营的前提和基础。

2012年,一场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在界首市拉开大幕。当年,根据阜阳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结合落实阜阳市有关政策,界首出台多项措施,力推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在政策与市场两大“推手”的作用下,界首市土地流转迅速铺开。今年以来,界首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8万亩,是以前十多年的总和。

目前,界首市土地流转呈现多样化趋势,从以往的转让、租赁,发展出入股、托管、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流转主体也呈多元化趋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纷纷加入流转大军,一批大学毕业生、在外成功创业人士在政策激励下,也踏上“回巢”之路,返乡投入现代农业发展。

在邴集乡,农村土地流转如火如荼。乡党委书记张辉告诉记者,目前全乡3.2万亩土地中已流转2.1万亩,其中流转1000亩以上的大户3家、100亩以上的大户45家,出现了农户间自由流转、股份合作流转(邴集乡东张蔬菜基地)、租赁流转(何庄葡萄基地)、“公司+农户”的联营流转(邴集村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等多种流转形式。

土地流转中,农民最先尝到甜头

在界首市大黄镇,冠林公司流转2000多亩土地发展的苗木基地里,种植着郁郁葱葱的桂树、香樟等苗木。“我们流转的土地,按每亩550公斤小麦的当年国家保护收购价折算付租金,一年结算一次。农民不用问事,一年就有1000多元收入。基地还常年雇佣四五百名农民,月薪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所以周边的农民都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我们。”冠林公司负责人肖克路告诉记者。

土地流转,最先得到实惠的是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让,农户得到了直接收入,现在土地流转的租金由前几年的每亩不到600元,增长到800-1000元,有的高达1200元。”界首市农委副主任李超说,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还可通过给规模经营大户、合作社打工,在家门口取得务工收入。

据界首市农委调查,全市50亩以上连片经营大户经常雇佣人员近9000人,日工资30-50元,实现了规模经营有效益、流出土地能增收的双赢目标。2012年,界首农民人均纯收入7344元,在阜阳各县市区中处于领先位置;今年前三季度,界首农民人均增收近790元,同比增长20.9%。

尝试土地流转的农户渐渐尝到了甜头。“单打独斗种地又累又苦,还挣不到钱。”农户们说,把地租给大户种,自己能腾出手务工,这样能挣到双份钱。

增加农民收入,只是土地流转带来的诸多效益之一。“流转土地的大户,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积极性非常高。大户们就指望提高产量,在付完农民的流转费用后还有利润。”李超说,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经营,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与使用,提高土地产出率。

种着2000多亩地的“职业农民”,却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如今,界首市光武镇的刘大卫,成为当地跳出“农门”又回归农业的吃螃蟹者。

10月24日,记者来到刘大卫的地头,2000亩连片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田里,麦苗已经抽青。“我们与省级龙头企业丰絮公司合作,作为他们的良繁基地,采用高产技术,保证种出来的小麦高产又能卖出高价。”刘大卫说。

“不过我们的未来方向是发展有机农业,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养殖,同时牲畜粪便作为有机肥,发展特色种植业。”刘大卫告诉记者,目前规划占地100亩的养牛场即将动工,“土地流转到我们手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低水平经营,要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效益。”

流转大户规模种植催生高产效益,今秋界首市7个玉米示范高产田平均单产超过700公斤,光武镇种植大户齐岗种植的1100亩玉米高产示范片,经省专家现场测产平均单产为727.9公斤,较该市玉米平均亩产高出149.3公斤。

“土地流转后,除了规模种植的粮食作物,也有很大部分转向了效益更高的蔬菜、苗木等经济作物。”李超说,在界首市100亩以上连片规模流转的15.7万亩土地中,种植经济作物的达4.1万亩。

土地流转给界首农业带来了巨大变化。在邴集乡东张村,龙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温阿龙在流转的600亩土地上,全部建起了蔬菜大棚,辣椒、芹菜、白菜、西红柿……红绿黄白,琳琅满目。

“上一季种植西瓜,每个棚平均卖了1万多元,纯收入8000元。你看这延秋辣椒也可以采摘了,今年行情好,一直卖到春节,又可以卖8000元。”站在自家的辣椒大棚里,温阿龙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新流转过来的60亩地,仅西瓜就净赚了30万元,一季就收回了建棚的成本。

“马铃薯收获之后种西瓜,西瓜收获之后种蔬菜,一年能种三茬,土地产出的效益自然比一麦一豆强多了。”在颍南办事处,种植大户贾培良告诉记者。在界首,像贾培良一样的大户利用流转土地种三茬或四茬作物的不在少数。在多数农民看来,投入高、周期长、效益低的传统种植方式“越来越没有盼头”,只有高效农业、现代化生产才能给农业带来新的活力。

在刘玉建看来,规模种植必然带来规模养殖、规模加工。土地流转后,农产品质量、产量提高,绿色、特色农产品比例提高,必然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界首市食品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引进知名食品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刘玉建说。

土地流转只是开始,必须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尽管秋种已经过去,但光武镇的大户齐岗仍和妻子在地里忙活,两人半截裤腿都沾满了泥土,伸出来的两双手满是粗糙的老茧。为了流转过来的2000亩地,夫妻俩忙得不可开交。

“土地流转过来后,往年都是种小麦和玉米,效益提高不明显。”齐岗告诉记者,今年,他除了种小麦外,还种了100亩的山药,以及部分桔梗等中药材。种植效益高了,齐岗却有了新的烦恼:“附加值高的,投入大、风险也大,一但遇到市场行情变化,可能就要亏本。”

采访中,一些流转大户反映说,当前土地流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说融资体系不配套、农业保险不健全,仓储、烘干等基础设施薄弱等,加上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市场变化,使得农业的风险越来越向大户集中。

“不解决大户的后顾之忧,土地流转就可能会出现反复。”刘玉建说。针对大户普遍反映的风险问题,10月9日,界首市出台《创新金融服务化解经营风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提高农作物保险金额、开展保单质押贷款等方式,将金融和保险结合起来,力解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贷款难、风险大的问题。

金融、保险,订单、营销……这些现代经济方式正进入农业领域。谈及土地流转,刘玉建多次使用了“工业生产”这一概念,他认为,农业生产也必须用工业意识来谋划,“土地流转仅仅只是开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在此基础上,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生产和产出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的市场化。”

刘玉建告诉记者,与山东等农业发达地区相比,界首农业生产水平仍然偏低。下一步界首市将在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上,着力调整种植结构,提升农产品价值,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新闻推荐

通讯员芦笛王雪峰界首市芦村镇邀请该市农业

本报讯 (通讯员 芦笛 王雪峰)11月9日,界首市芦村镇邀请该市农业综合服务总站农技专家,举办示范方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班,该镇千余名群众参加了培训。培训中,农技专家主要讲解了当前小麦田间...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