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工分”记出干群“一条心”界首陈平营村九年如一日,干群按“工分”拿钱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3-09-06 11:14 大字

[摘要]界首陈平营村九年如一日,干群按“工分”拿钱

8月27日下午两点,66岁的村支书陈玉彩正坐在村部会议室里,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公布近期的“工分”情况。记者刚走到门口,就被屋里的“热闹”吸引住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 “记工分”生产模式,如今在界首市陶庙镇陈平营村有了新的意义。 2004年“村两委”精简后,该村7名村干每年都会拿出全部工资,与24名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和管理的党员、群众代表,按“工分”多少重新分配。谁也不曾想到,9年来点滴“工分”汇成的涓涓细流,已悄然拉近了干群的心。

39岁的陈西村民组村民荣春风是最年轻的群众代表。陈玉彩刚讲两句,就被他打断了:“俺前年2月来村里帮忙,去年发了300多元,到现在没明白这记工分是咋回事。 ”

“1天共计10分,早晨2分,上午4分,下午4分。村干部得一分记4毛钱,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一分算6毛钱。工分由我和会计记录,年底按工作量统一核算后发给大家。 ”陈玉彩解释说。

“2004年村里要搞建设,正好遇上村干精简的规定,人手忙不过来。 ”村主任孙洪志盯着面前的“小老弟”补充道:“书记提议把一直延续下来的记‘工分\’传统发扬光大,用来发动群众代表来参与工作,才有了这档子事。 ”说到这,他刻意吊高了嗓门:“你们都是村里按十户选一人的原则,由群众选出来的! ”

“这钱可不好挣哩! ”荣春风指了指身上的黄色体恤衫,笑着说:“去年村里修路,村民不愿意挪在地上碍事的砖头,俺和其他群众代表一直拾掇到夜里!结果第二天起不来床,老婆还在一旁笑话,说我干了一年,就买了身上这件800块的衣服,还得贴500块。 ”

“谁为钱才干这个的? ”61岁的陈东村民组代表田国富推了推咖啡色边框的金属眼镜,慢条斯理地说:“我的养鸡场一年没少赚钱,现在还不是为了村里的建设才和大家走到一起嘛。开始村里要修路,请我来帮忙做周边群众的思想工作,我也不乐意的。后来看到大伙的热情,我也来劲了。我觉得这点工分只是个‘由头\’,咱们想的是为村里共谋发展! ”

“可别说,这些年村里发展得确实挺快。 ”荣春风跟着说:“先是修了1万2千多米水泥路,又招商引资6、7家企业,给村民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还引来浙江台州商人建起农贸一条街……”

“这都是大伙努力的结果。 ”满头白发的村妇女主任牛月琴接过话茬,“去年修路,涉及一户在杭州打工的村民家中祖坟搬迁,我和两个村民代表早上5点就从城里出发,到杭州去做工作,当天夜里4点才带着村民签字的表格赶到家。 ”她乐呵呵地说:“当时谁也没想着记分的事,来回的920元路费彼此还抢着付呢! ”

“要我说,有些钱就得算。 ”65岁的老村主任荣体重一开口,立刻招来质疑声。他清了清嗓子解释说:“咱们书记工作没少干,可工分从来没给自己算过。一年就拿800元,连镇里发的个人奖都掏出来,作为村里的统一开销。 ”

大伙听罢恍然大悟,纷纷嚷着要把给书记涨工资的事提上日程。陈玉彩摆了摆手说:“大家都在出力,单给我一人涨工资还是算了……”

没等书记把话说完,大伙又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那怎么行,你到现在连个电动车都没舍得买”,“对,必须涨,我看1600元一年差不多”,“不涨工资也得按‘工分\’记! ”……

3个多小时过去了,讨论依然没有结束。然而,最初由“工分”拧在一起的干群关系,在整个村里孕育了9年,终究结出了芬芳的果实。

本报记者王逸群

新闻推荐

佛形人参果 一个卖九十界首一农民创意种植产品远销山东

界首一农民创意种植产品远销山东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