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大学生放弃高薪回家种地,获批阜阳首个“家庭农场”——让家乡田野变成“现代农庄”
走在承包的1800亩“家庭农场”土地上,刘大卫常会踮起脚尖,眺望这片广袤的田野。已经27岁的他觉得,自己用“成功”回应了乡亲们的质疑:“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可为。 ”
如今,在界首市光武镇刘桥村,这个阜阳市首家“家庭农场”正蒸蒸日上。原本零星的土地经过整合后,种上了小麦、玉米和大豆。一大片玉米地中间,竖立着一块“聚丰家庭农场”的园区简介。 “发展思路”一栏这样写道:“以种、养、肥产业链有机结合为突破口,生产零污染、零排放、零公害的有机农业产品。 ”
“我要打造集种、养、休闲和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庄。 ”刘大卫解释说,之所以没有现在就种有机产品,是因为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新开荒的、长期撂荒的、长期按传统农业方式耕种的农田,需经过至少12个月的转换期,且期内完全按照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管理。
“有机农业”、“转换期”、“现代农庄”这些时髦的名词,是在9年前和刘大卫“相识的”。那时候,这个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念心理学专业的18岁少年,周末经常去表叔家蹭饭。有一次喝了酒,在某生物动力农业公司供职的表叔,给他讲起了现代农业的理念。
“开始我只是觉得感兴趣,后来又听了几回,就入了迷。”刘大卫回忆说,大一那年暑假,他硬是缠着表叔带自己去农场“转转”。 4年的暑期实习,让他毕业之后顺利地进入了这家公司,任职项目开发和技术推广。通过走访调研,他最终决定放弃这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回乡“种田”。
2012年春节,刘大卫带着梦想回到家。母亲得知儿子的想法后唉声叹气,好多天闭门不出。有次竟当着他的面流着泪说:“你这样做妈想不通,你考入大学,如今却回来当农民,谁不议论咱? ”
父亲刘会田也觉得儿子应该做一个“白领”。这个曾任职30多年村书记的中年农民,如今在经营自己的酒厂生意。因为对土地 “又爱又恨”,他只是帮忙核算了种地的成本,还直言不讳地告诉儿子:“你承包老百姓的地,会有很多麻烦的! ”
为了做通家人的工作,春节刚过,刘大卫就带着父亲去了北京。偌大的庄园里,有养殖、种植区,有完善的流水线……在儿子曾经工作过的项目点转了几圈,刘会田也震惊了,他问了问产品的消费群体和售价,没有多说话,闷着头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回来十多天后,这个执拗的中年农民总算憋出一句话:“你要干也不是不行,但怕你做不好。 ”刘大卫一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知道父母这座“大山”算是翻过去了。
当年4月,这个信心满满的年轻人开始着手了解土地流转的政策。 “我算是赶上趟了。 ”他说,镇里的领导都极力支持他的想法,不仅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帮忙宣传,还敲定了流转费用和年限。
可是,在实际流转时,他却在村民身上 “吃了瘪”。 “50多岁的后刘桥村民组一名留守妇女正好有一块五六亩的地,占在两块地中间,怎么说都不肯流转。 ”据村书记刘敬法介绍,刘大卫为了能顺利租来这块地,前前后后跑了几十趟,嘴皮子都磨破了。最终,还是因为联系到其在外打工的子女,才做通了思想工作。
然而,这只是这个返乡圆梦的青年,遭遇困难中的一个缩影。去年8月底前,他几乎天天都在村里转悠,“白天赶早去,晚上11点多才能到家。 ”他觉得,虽然辛苦但总算能顺利流转成功,自己也因此学到了不少在农村办事的“窍门”。
“遇到年长的要先递烟唠家长;和年纪轻的打交道,要从工作入手。 ”刘大卫笑着说,如果碰上村里的“大家族”,就得请有威望的老人出来做工作,再陪着喝上几场酒。他说,做通331户的工作,不记得喝了多少场酒,“我的酒量也从二两变成了半斤”。
现在,刘大卫看到了希望:1800亩的“家庭农场”已被定为县里1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核心区,即将到位的项目和建设资金,将为他未来的发展减轻不小压力。
本报记者 王逸群
新闻推荐
界首市泉阳镇读者询问——“浙东银行的‘贰圆\’抗币咋鉴别? ”
“我有一张‘浙东银行\’1944年的贰圆纸币,不知真假,如果是真的想出售出去,请问现在值多少钱?”12月12日,阜阳界首市泉阳镇的秦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询问手头 “珍稀”纸币的收藏价值。秦先生告诉记...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