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渔鼓六十载
■ 王海涛
在界首,一位身穿灰白长袍,怀抱道筒、手执简板,精神矍铄的老艺人每每登场,就能吸引全场观众的目光。观众都知他演唱的界首渔鼓音色厚重有力,唱腔韵味十足,台风古朴率真,这就是“界首渔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苗清臣。
界首渔鼓,又称道筒,行话为“溜兰条儿”,源于明代叙事性道情,约有四百多年历史,被专家誉为颍河流域的“活化石”、“安徽曲艺一枝花”,2006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清臣与渔鼓的缘分,说来话长。苗清臣出生在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曾重祖父苗本林是苗湖书会创始人。祖祖辈辈对曲艺艺术的热爱与传承,使幼时的苗清臣耳濡目染,对曲艺产生了浓厚兴趣。1962年,苗清臣正式拜曲艺艺人李明德为师学习演唱。由于天生聪慧,勤奋肯学,很快就掌握了界首渔鼓、坠子、大鼓、琴书等曲艺。
“一开始学习曲艺,我就对渔鼓艺术情有独钟。界首渔鼓音调高亢、洪亮、热烈、奔放,尤其是唱到擂鼓出战时,洪亮的唱腔能迅速感染听众,仿佛被带入那千军万马的厮杀声中。 ”回忆起当年岁月,苗清臣记忆犹新。凭着对渔鼓艺术的不懈追求与热爱,21岁时,他形成自身独特的渔鼓演唱风格。农闲时节,茶余饭后,苗清臣开始活跃在乡间地头、集市书会,自编自唱一些赞美丰收、惩恶扬善、尊老爱幼的渔鼓曲目,愉悦群众,从此渐渐小有名气。
数十年来,历经风雨,苗清臣从未离开舞台。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鼓励社会各界文艺工作者进行艺术创新,为民间艺人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了界首渔鼓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苗清臣的渔鼓演唱日趋成熟,艺术风格已然自成一派。他的表演嗓音嘹亮,音域宽广,气息充沛,韵味悠长;刻画人物个性鲜明,细致入微;演唱曲目众多,唱腔委婉动听,深得群众喜爱,在豫皖两省曲艺界享誉盛名。他表演的界首渔鼓曲目多次在国内曲艺大赛中获奖,最近的一次是去年7月,渔鼓曲目《小岗魂》荣获第二届安徽省曲艺小品大赛演出三等奖、创作三等奖。
如今,古稀之年的苗清臣仍为界首渔鼓的传承发展不停奔波,致力于宣传推广渔鼓艺术,培养新人,传承技艺。自编教材,自任教员,相继举办近三十期界首渔鼓培训班,并成立界首渔鼓曲艺队,他的徒弟遍布河南、山东、上海、阜阳、亳州、蒙城、太和等地,徒弟李广义、辛天聚、李立邦、闫莉等30余名界首渔鼓传承人常年活跃在舞台。同时,他还走进安徽大学、阜阳师范学院等高校进行界首渔鼓艺术讲座,宣传传授界首渔鼓曲艺,与大学生们同台演出。
胸怀渔鼓梦,魂系道筒情。今年70岁的苗清臣老人仍然执着热爱着界首渔鼓艺术。他有一个心愿,就是配合相关部门将界首渔鼓这一民间曲艺奇葩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界首渔鼓艺术代代相传。
新闻推荐
1月1日,界首市小红帽志愿者服务团队创办的界首市“好人馆”建成开放,迄今已接待参观群众700余人。这是当地首家由民间公益组织创办的“好人馆”。该馆面积210平方米,由中国联通公司界首分公司免...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