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热患者多看病有点难

阜阳日报 2013-08-02 21:20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任秉文/文王彪/摄

7月31日,在市人民医院儿科,家长陪孩子打点滴。

看病难一直是百姓头痛的问题,以致许多人不敢看病、害怕看病。“怕生病,医院人多,排队难、看病难、看病贵……”是普通百姓怕到医院看病的主要“心理障碍”。盛夏时节,记者在阜城部分医院采访时看到,到各家医院看病就医的人都非常多,医生十分辛苦,百姓看病也有不少难处;不少市民希望,他们到医院就医的环境能够再好一点。

  停车找不到停车位

“车不能停在那个地方,挡住别人的路了。”“车往边上去一点,再去一点,好……”早上7点左右,阜阳市人民医院的保安钮庆刚兼职做起了车辆疏导员。“这是每天都需要做的工作,全阜阳的车好像都跑过来了,没有一天不堵车的。”

市人民医院作为阜阳市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是全市医疗、科研、教学、急救、预防和康复中心。仅每天在挂号大厅挂号的病人就有2000余人;医院有南北两个停车场,300余个停车位,每天都停得一个不剩。

7月30日早上7点,记者来到市人民医院北门,停车场内几乎停满了车,还不断有车想进来。保安钮庆刚和他的同事忙得不亦乐乎,不停指挥疏导着车辆。“除阜阳几个县市区来的,也有外地的车辆,你看那儿就有辆‘皖S’亳州牌照的车。”

   早饭没吃就赶来排队

儿媳妇膝盖疼,在界首市几家医院都没有查出具体的毛病,今年64岁的郭奇同就和儿子、儿媳赶到阜阳市人民医院。为了等医生上班,老郭陪着儿子、儿媳一直等到8点多……

郭奇同的家在界首市郊区,离阜阳市有近100公里路程。听说大医院人多,老郭早上5点多就起床了。为了排队能够排在前面,他特意打车过来,出租车开了近2个小时,到医院时已经7点多了。

医院很大,在郭奇同看来,闹哄哄的到处都是人,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只能等等再说。为了不耽误挂号、排队的时间,一直到8点老郭和他儿子、儿媳都没有吃早饭。

郭奇同告诉记者,市人民医院比其他医院气派得多,各方面软硬件环境都好,自己以前的关节炎就是在这儿治好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挂号比较麻烦,每次去人都特别多。记者与郭奇同道别后,前往其他科室了解情况,等到9点半左右,记者再次回到大厅,见到老郭时,他还在排着队。

走廊换衣服难顾及个人隐私

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医院病房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男女混住的情况。

市民杨先生的妻子在市区某医院住院,医院病房较为紧张,只能安排杨先生的妻子住在5楼走廊里。杨先生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是外科病人住院治疗的高峰期,走廊里都加满了床,他的妻子就睡在靠西边的一个加床上。

“白天、晚上都陪着老婆,旁边左右都是不认识的人,而且医院走廊没有为加床挂帘子,一点儿隐私都没有。”说话间,他从护士手里接过一个新的病服,准备给妻子换上。

护士怕他一人无法给病人穿衣,又跟了过来,在护士的帮助下,杨先生很快给妻子换好了衣服。尽管他用被子遮住了妻子,但还是感觉很不自在。

杨先生说,“就算住走廊,加床也可以用帘子隔开啊,多为病人考虑考虑,毕竟这是个人隐私呢。”

   医生忙得没时间喝水

   早上10点半左右,记者再次来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眼见着急诊科主任李彩霞走进办公室,刚想拿起杯子喝口水,一名病人家属匆匆跟了进来,急着询问病人的情况。

李彩霞忙放下杯子回答,并不时给出建议,好不容易病人家属问完了,她又得忙着其他事了。李彩霞告诉记者,急诊科每天接诊的病人近100个,忙的时候要远超过这个数。

“现在,我们这儿医生比较少,内科医生只有13人,外科4人,每个人一个班至少要看十多个病人。”李彩霞说,医生都是分两班倒,两个内科医生和一个外科医生组成一个急救小组,急诊科的医生原则上都是由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老医生”组成的。

看着李彩霞十分忙碌,记者提前告辞,来到了急诊科一楼,几名病人家属正围着医生闫敏,想请她帮忙解读一下X光片。人走了一个又进来一个,似乎永远没完没了。

闫敏告诉记者,夏季,患心脑血管病和食物中毒的病人明显增多。闫敏每天早晨7点半到医院,还没正式上班,电脑里已有20多个号在等着她了。

从闫敏走进办公室到记者离开,她的周围始终围着一群想要咨询问题的人。记者看到,闫敏的办公桌上既没有茶杯也没有矿泉水。“忙的时候,根本没时间喝水,就不用放水在办公室了。”闫敏头也不抬地说。

新闻推荐

记者冯启俊通讯员迟宁上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

本报讯 (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迟宁)8月2日上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刘立兵深入到界首市顾集镇胡湾村走访调研,并看望慰问了部分困难群众。   调研期间,刘立兵与镇村干部和部分党...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