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之乡传艺忙
■ 王海涛
“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界首彩陶的一项工序——剔花,就是在完成彩陶刻画的工序后,根据彩陶外观画面的需要,将施在陶器表层的粉土用剔刀剔除,使彩陶画面呈现出立体感,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视觉冲击感。 ”炎夏,位于界首市的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卢氏刻花彩陶有限公司,迎来了一群高校学子。站在学生中间的界首彩陶国家级传承人卢群山一边讲解,一边回答学生们的提问。
界首彩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简洁生动的刻画纹饰而闻名海内外,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之秀”。文献记载,隋朝时期,界首就已经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到了唐代,界首彩陶问世。从学术的角度看,应称其为“界首三彩刻画陶”,卢群山介绍,相传界首的陶匠最初只烧黑陶和一些日用品。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渊在界首的 “琉璃寺”附近借住。他夜间梦见幡台,上面摆放着绿、黄、白三色陶罐。醒来后,他立即命令附近窑匠做出三色陶。但是由于当时窑匠技艺有限,只烧出了黄、白两色陶罐。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几位铜匠为躲避连日阴雨经过窑厂,被迫在窑厂内做工,一些铜粉被风吹进窑里落在陶器上,出窑时,部分陶器上出来了绿陶。自此,界首才有了闻名遐迩的三色陶。
传说归传说,技艺永流传。在彩陶烧制车间内,当卢群山轻轻推开窑门,一件件精美的彩陶艺术品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流光溢彩的彩陶精品让大家纷纷惊叹。这些精美的作品将从泡泥开始,经过踩泥、揉泥、拉坯、修坯、施化妆土、刻画、剔花、素烧、施釉、釉烧等几十道工序。出窑后,完美的彩陶成品便立在眼前。
“这儿是第一次迎来高校学子的集体探访,以后会常态化。 ”卢群山告诉笔者,从2012年5月破土动工直至现在,卢氏彩陶艺术博物馆已经竣工,正在装修。卢氏彩陶艺术培训中心仍在建设中,最近就要封顶,年底,同学们就可以前来参加免费培训学习了。为学子们演示拉坯技艺的卢群山,只需三五分钟功夫,就能让一团黄泥充满灵性,摇身一变,成了一尊朴实厚重的花瓶。拉坯也好,剔花也罢,可是个功夫活,既需要技术,又需要巧劲,更需要彩陶人的坚持。卢群山告诉大家,他们的工作就是与水与泥打交道。到了冬天冰冷的黄泥刺心的凉,做完一天彩陶,手早已麻木得失去了知觉,焐了一夜,第二天还照样工作。
人们看到彩陶作品背后的艺人付出的艰辛,就更能为彩陶的亮丽而倾心。13岁就跟随父亲卢山义学习彩陶技艺的卢群山,总是琢磨着对界首彩陶的再创新、再利用和再发展。过去,许多彩陶艺人的后代因为种种原因另择他业,而今他们中有许多已回到家乡,重新拾起了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技艺,同时,许多青年朋友们也表现出学习陶艺的浓厚兴趣。长期从事界首彩陶制作的传承群体已从过去的不足十人,发展到了六十余人,涌现出了卢群山、卢莉华、王京胜、卢华、曹振亚和张茜文等一批新一代彩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卢群山心里,彩陶不仅是人们欣赏和收藏的艺术品,还要成为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常用工艺品;彩陶不仅是彩陶艺人的掌上宝贝,还要成为更多后继者的心头最爱。
新闻推荐
最近实施的《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大力推动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力争打造界首、凤阳、铜陵、安庆4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城市矿产”产业
本报记者 蒋明未来,安徽省将开发多座“城市矿山”,这些矿山从哪里来?它们就来自被我们忽视的“废弃物”。从金属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出发,把城市比喻成为一座座储有优良矿产资源的矿山加以开发,...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