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无私奉献铸师魂厚德有为写人生

瑶海报 2012-09-10 20:32 大字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之一。瑶海区教体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先后推荐选拔四十中学李勇、庐东学校张荔、十三中学戴吉玉、五十五中学郑玲、裕溪路学校程红宇和蚌二小夏燕等老师前往皖北界首县进行支教工作,在今年又推荐蚌四小孙芸老师作为安徽省第三批援疆支教老师赴新疆皮山地区开始为期一年的对口支教工作。

支教助学燃激情,呕心沥血播希望。作为我区优秀教师代表,他们把支教帮扶当作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满腔热忱地投身其中;他们把教书育人作为奉献社会的神圣使命,孜孜不倦地倾注爱心;他们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以坚强的毅力和满腔热情搞好教学工作。“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不是一句空话,这些支教教师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优质的教学、无私的爱心,展示瑶海教育人的良好形象。

教育因为爱心而彰显伟大,因为责任而体验神圣。他们用平凡而朴实的工作彰显伟大的师爱,书写别样的精彩,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但是他们用感人的事迹树立了良好的教育风气,用微薄的力量推动了社会的公平,以执着坚守的信心勇气深深地唤醒每个人心中潜藏的真情,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更鼓舞着众多瑶海教育人坚定前行!

他们的故事,让人温暖;他们的名字,让人难忘。他们是一种精神,让我们激情满怀;他们是一种力量,让我们信心倍增;他们是一种品质,让我们倍受感动;他们更是一种灵魂,让我们长期传颂。在这样的感动中,不仅让所有教师都发现感动、表达感动、共享感动,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教育事业的凝聚力和责任感,更好地营造高雅和谐、积极向上的育人文化氛围。让我们一起在感动中迎接第二十八个教师节!

援疆支边  奉献社会

孙芸,蚌四小一名普通音乐老师,作为省第三批援疆支教老师,2012年8月赴新疆皮山地区开始为期一年的对口支教工作。当她听到去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支教的意向,她义无反顾,欣然接受。她深知援疆支教是一项政治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应责无旁贷理解和支持,特别是看了专题片“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的事迹,使她的心灵得到很大的震撼。他们的榜样精神深深感染了她,她想如果能为边疆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震撼和洗涤。毕竟是去那么远的地方,此时的她去的决心已下,她拨通了爱人和儿子的电话,他们都表示极大的理解和支持,爱人说:这是组织对你的信赖,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相信你一定能完成。儿子说:妈妈,我永远支持你。临行前,孙老师和学校领导一起看望她的父母,老母亲在看到女儿后禁不住潸然泪下,年迈的父母看到即将远赴新疆的女儿,依依不舍的儿女之情溢于言表。但他们坚定支持孙芸的选择,要她不要辜负上级领导和学校的期望,这也是一生之中难得的一笔宝贵财富。

奉献青春   无怨无悔

夏燕,蚌二小音乐教师,从教十一年,她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爱生,勤恳敬业。在课程改革中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教学严谨扎实,音乐基本功过硬。曾荣获全国第九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优秀工作者,“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优秀辅导员奖,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市区级奖项。

2012年6月,学校接到了上级任务,要派遣一名老师去界首市支教,夏燕老师积极报名参加,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担起了这一份责任,放下家里的事务,舍下刚会走路的孩子,毅然选择为界首市教育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为促进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间的进一步交流和共同提高搭建桥梁。

背井离乡,长期在偏远陌生的城市从教也许是清苦的,寂寞的,单调的,既然选择了支教,辛苦就再所难免,相信支教的经历会带来了一段新鲜而又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自己的教育生涯会因它而丰富多彩,进而从中汲取精神财富,增添自己在杏坛不断耕耘的无穷动力。

无私奉献  传递温暖

戴吉玉,第十三中学教师,他是一名八十年代毕业于华东师大的老教师,原本可以按部就班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然而,去年他毅然报名参加三支一扶,到界首去支教。一年的支教工作中,他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的压力,体验着生活环境的艰苦,体会着工作环境的调整与角色的转换,领悟着支教的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美好。他感觉过得非常有意义和充实;和教师们一起探讨教科研问题、一起说说人生的真谛,快乐而富有情趣。在工作中他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努力工作,是一位严师;在生活中是学生们的朋友,学生们相信他,依赖他;在教师们眼里,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自从踏进支教学校的那一刻起,戴吉玉老师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而是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学校让他负责教科研工作,主抓各学科教研活动,他把教研活动作为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平台,通过专题讲座、示范引领、听课评课等方式,与老师们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把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学技能传递给了学校的老师们,真正地发挥了支教教师的学科领头羊的作用。一年的支教工作虽然结束了,但两校的交流与合作才刚刚开始,他将为两校在管理和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合作上继续牵线搭桥,不断探索新模式、新经验、新做法,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支教帮扶  义不容辞

李勇,四十中教师,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被派往界首市支教。在接到通知时,他没有提出任何条件,积极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到达界首市后李勇被安排在二中教务处,很快进入新的工作状态中。

开始学校并没安排代课,但是一周后有位老师因事请假,学校就找他商量让他带这个班的课,李勇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虽然教材版本与合肥不同,但他没有找借口,而是认真备课,上好每节课。李勇在四十中是在教务处担任教务员工作,在到达二中很短时间内,就已经非常好完成各项工作。期中考试的考务、考试后各个年级学生考试成绩统计,七八年级十几个班、十几门课的成绩他居然在很短时间里全部统计出来,让所有领导和老师都感到惊讶和感动。他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经常帮助别的老师处理一些文档材料,帮助八年级批改试卷。在生活方面,界首市饮食习惯上有很多不同,但是他并没有向任何人提出,而是自己主动解决,在日常生活上他更没提出任何要求。虽然是独自一人在外,但他并没有过于想家而经常回去。在支教的这段时间里,不管是工作上还是为人上都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 

一年工作  一生收获

张荔,十三中学教师,合肥市第一批“支援皖北”教师。2010年10月,在界首四中开始为期一年“支教”生活。

听到关于支教的消息,她第一个报名参加,当时同事们和领导们都很诧异,许多人劝她考虑仔细。孩子小、女同志、南方人等等不利因素都摆在眼前,但是为了响应省、市、区教体局支援皖北地区教育的号召,为了把真情洒向更远的孩子,她义无反顾。来到界首后,学校安排她担任七年级一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同时兼任心理咨询室值周教师。第一个困难是陌生的学情。因为她是中途接手班级,刚开始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学生来说,她也是陌生的.第一个月,她每天都去各个不同的办公室,找老师“聊天”,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习方式、了解当地风俗民情,自己再不断的调整,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找到最合适学生的“磨合点”。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们就与她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此后和这些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至今天,他们还经常通过QQ进行谈心。除日常班级教学管理工作之外,她还精心做好示范课,尽最大努力去推动全校教科研工作。不仅在四中为老师们上了多节示范课,还走出校门,来到界首二中上示范课,以及指导了光武中学的年轻老师参加全市的研讨课等。

支教岁月   家访情深

郑玲,五十五中学教师,2011年赴皖北界首县支教工作。在支教岁月里,有泪水、有汗水、有失落、有激情、有眷恋、有遗憾…….万般情感,似水情深。这是她人生的一段最宝贵的经历。 2011年8月30日,她到界首市三中担任七(3)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站在讲台上,她望着台下23双稚嫩的眼睛,暗下决心:一定不要辜负领导的期望与信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倾洒自己所有的热情、才能和时间…….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学生对她没有那种亲切感,学生听着她那陌生的口音,又听说是省城来这里支教的老师,哪还能沉得下心搞教学?这不是完成上面的任务,走走形式吗?学生们根本不信任她,甚至别的老师也有这种想法。她没有沮丧,没有气馁,她想:学生怕我沉不下心来教学,好,双休日,我不休,我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她按照学校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一家一家地跑,期间还经常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这种谈话,如和风细雨一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她的付出学生认可了,家长放心了,同时也赢得了老师的尊敬。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她们班的整体水平无论在学习成绩、还是在自学能力方面,均名列前茅。在界首三中支教工作,她最大的收获是家访,家访拉近了她和学生、家长的距离,她珍惜那难忘的支教时光。

三尺讲台   梦想起飞

程红宇,裕溪路学校教师,2012年8月赴皖北界首县开始为期一年对口支教工作。当听到那里急需一名小学英语老师,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牵引着他,他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项光荣的任务。

但当他把消息告诉家人之后,家人极力反对。因为父母年事已高,儿子才6周岁,即将入学,都正需要他的陪伴与照顾。另外,他在本校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九年级,即将面临中考,作为一名教师的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义无反顾地选择到最需要的地方,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来到支教学校,面对他的是艰苦的生活条件,学校没有食堂和宿舍,必须自己解决一日三餐,住的是临时租住的民房,和家里的条件是天壤之别。尽管吃住条件不尽人意,却没有浇灭他支教的热情。9月3日,当他踏上一个全新的讲台,面对着一双双渴望而又惊喜的眼睛时,他无悔自己的选择。这里的孩子是憨厚淳朴的。他所承担的是一周12节课的英语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他积极营造民主、快乐、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尽情释放自我,努力为他们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尽管他的支教工作才刚刚启程,每当夜晚来临,掩卷而思的时候,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油然而生.他始终相信,只要摆正心态,付出自己的爱心和辛勤的汗水,就会收获快乐和成功,也将会让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桃李满天下。

新闻推荐

流浪男子盼回家 热心市民来帮助

特警询问流浪男子相关事宜。刘心珠/摄本报讯(刘心珠 李威)11月30日上午,有市民拨打本报热线电话反映,有位流浪男子在市区方家胡同新华社区居委会门口窝了好几天了,至今无人过问。当...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