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光影里的老桥

阜阳城市周报 2019-02-22 09:27 大字

记者张凌庞诚/文、摄

有人说,桥是一座城市的前生今世,演绎着水的情致,传递路的言语。阜阳人对老桥难以割舍,是因为那些感情是用脚步日复一日丈量出来的,是和那些岁月时光紧密相连的。老桥厚重的背上所承载的,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本期《印记》版,我们继续上期《岁月光影里的老桥》,一起再续阜城老桥的故事……老泉河桥:见证城市发展印记

在阜城的诸多桥梁中,颍州北路泉河桥是留存在阜阳市民的记忆中较深的一座老桥。这座桥被阜阳市民亲切地称为“老泉河桥”又或“洋桥”,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是横跨泉河的唯一桥梁。有了飞架南北的它,泉河两岸变成通途。正是由于它,让桥之南北两头有了热闹与繁华。如今泉河上的桥越建越多,也越来越现代化,但从最初的泉河上唯一的桥到如今的依然发挥着重要交通作用,“老泉河桥”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

据史料记载,1950年,皖北行署交通处在此建单车道木结构中水位便桥,1951年底通车。1955年重新修建泉河新桥,由省公路局设计并施工,新桥设计桥宽4.5米。1972年,又改建为混凝土桁架桥。1975年8月,阜阳遭遇大水,桥南端冲塌,后经修葺成四孔桁架桥。改革开放以后,老泉河桥终于被重新修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公路大桥,在阜城的市中心继续为交通贡献力量。

站在这座守护阜城百姓长达70年的大桥上,似乎在与一位老者对话,仿佛能回望到二十年前的夏日傍晚,那时没有空调,桥上的车流量也并不大,到桥上乘凉成了多数市民的选择,劳累一天的阜城市民携家带口带上凉席,聚集在老泉河桥头,三五一群,谈天说地。河岸柳色青青,桥下波澜不惊。此时,闲看“桥外波如鸭头绿”,畅饮“杯中酒作鹅儿黄”的场面应是有的。此情此景,除却老桥,谁人能懂?

岁月洗尽铅华,如今这座桥几经修缮与改扩建,已经从最初的木质小桥华丽变身为现代化的钢混大桥。身已华丽,情却如初。它仍像一尊卧佛,佑泽苍生,以其固有的质朴无华,融入阜阳人的精髓。一座桥的变迁,是一座关于城的历史。而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阜城人而言,老泉河桥更像是一位母亲,在泉河之滨,对后辈儿孙和外来访客讲述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着这座城市发展的印记。西关吊桥:连接城内外交通枢纽

迎着绵绵的春雨,记者寻觅的脚步来到颍河西路与西城墙路交叉口的这座桥上,桥下的西城河水泛起了阵阵涟漪。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道路桥前身就是“老西关吊桥”,记者询问了几位路人,尽管被询问者脚下拱形水泥桥就是原西关吊桥的旧址,但他们还是摇着头说:“不知道西关吊桥在哪里。”的确,世事更迭,岁月沧桑,老吊桥的岁月遥远得若春梦般无痕了。

如今护城河上的桥越来越美了,“吊桥”之名只是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阜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虽说如今横跨在护城河上的桥早已不是吊桥了,但却一直被老阜阳人习惯地称作“吊桥”。之所以称之为“吊桥”,是因为古时候城门外的确有吊桥存在。史书记载:阜阳古时为颍州府,明洪武初年重修颍州府,开四门,即北门“承恩”,东门“达淮”、西门“通汴”,南门“镇颍”,明朝期间四门皆建城楼和月楼,城河外架

起可起可落的吊桥。阜城古代的“吊桥”开启闭合全由守城者掌控,吊桥日出而落下,利于百姓进出,入夜或遇危则高吊。

至明清时期,因吊桥实有诸多不便,城河上的几处老吊桥改为三孔砖拱桥。1964年改建为砖台平板梁桥,直至解放后,西关吊桥还存在,还有官兵把守。据居住在附近的老人徐玉玲回忆,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西关吊桥曾是阜城对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阜南县到阜城的人和进城卖粮的农民都会经过此桥。那时天还没亮就听得见挑担进城的人们闪动扁担细细的吱吱声,和鸡公车碾在石板路上连续不断的啪嗒声。夜晚西关吊桥的桥头,星空、流水、成片的芦苇在月色中起伏。那时的吊桥已经不能起吊,已是建成了用石板作拱的三孔石桥,仅桥栏用老砖垒就。2000年后,西关吊桥重新修建成如今的现代化城市道路桥,如今这座桥是阜城较为秀美的一座桥,整个桥身布满精美的龙行雕刻,整座桥分为快车道、慢车道和人行道,其中两边的人行道拱起,有观景作用。经过治理后的西城河水体清澈并保留了大片的芦苇荡,在这个季节有着一种落寞的美感。夜幕降临时分,拱桥两侧半圆形桥洞亮起了灯带,五彩的灯光倒映在水面上,微波粼粼中不失一种静谧之美。沿着河堤漫步,西城河水静静流淌,像是一位沉静的老人,默默见证着阜城的风云变迁,也见证着这座城市越来越美。

新闻推荐

辞职后被扣1个月工资,是否合理?

市民:2013年12月20日,我和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我担任该公司部门经理一职。合同还约定,我...

阜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阜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