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善工“草变金”
阜南县黄岗柳编家具备受消费者青睐。
工人在家里编织藤筐。
春节前,在阜南县的一家工艺品基地,游客在选购柳编工艺品。
▲黟县西递村的省竹刻非遗传承人谢跃飞在竹林里挑选制作竹雕工艺品原料。
谢跃飞在构思新的竹雕作品。
▲舒城县张母桥镇的农民在家门口制作出口竹编产品。
▲艺术让废弃的竹根有了生命,身价倍增。
舒城县张母桥镇竹编产品展示。
“以前,杞柳也就是编一些筐、篓之类的,或者当柴火烧。现在不一样啦!杞柳成了‘摇钱树’!”日前,阜南县金源柳木工艺品公司杞柳经纪人孙传金说。
阜南县位于淮河上中游接合部北岸,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该县因地制宜发展杞柳工艺品加工,成为产业扶贫的有力抓手。近年来,阜南柳编打出“外贸牌”,产品花色和样式日益丰富,衍生出草编、木编、藤编等20大系列、上万个品种,形成了柳木文化特色产业出口基地,2017年全县柳编出口额突破2.5亿美元。这也让阜南先后将“中国杞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中国柳编之都”“国家级非遗”“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5个金字招牌揽入怀中。
深冬,在皖南黟县西递村,省竹刻非遗传承人谢跃飞带着村民选竹子、做竹雕。黟县是徽文化发祥地之一,竹雕历史悠久。“让游客记住黟县,让游子记住乡愁。徽州竹雕承载的内涵很多,商机也很多。”谢跃飞说。目前仅在西递村就有竹雕作坊20多家,种田的农民经过培训,放下锄头拿起了刻刀。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采取“公司+农户”运作方式使竹雕市场焕发勃勃生机,2018年全县工艺品创汇超过300万美元。
2019年新年伊始,位于舒城县西北部的张母桥镇的篾匠们忙着加工出口订单竹制品。张母桥镇竹林茂密,竹编工艺源远流长。“篾匠这门手艺以前很吃香,随着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用得多了,传统篾制品几乎被淘汰,很多篾匠转行了。”张母桥镇金龙工艺厂工人赵文胜说。
为了使传统竹编工艺与时代发展接轨,该镇开启了从粗制到精编的“改革”,竹编制品由单一的簸箕、背篓等扩展到竹包、竹盒、茶道托盘等各种精致的工艺品。如今,在张母桥镇有20多家竹编企业,加上通过“送料加工”的方式,共吸纳带动530多人从事竹编加工生产,户均年增收5000元,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生命轮回,四季更替。大自然提供了丰富的杞柳、毛竹等资源,此外,还有秸秆、树根等“废物”。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在各地政府积极引导下,这些资源通过劳动人民的巧思善工,把手工业与文旅产业结合,从粗放走向高端,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变废为宝,变“草”为“金”,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合肥市人才市场爱在江淮·乐业合肥 2+N招聘日(周三就业招聘 周六人才对接) 2月18日(周一)综合类人才招聘会信息
001四川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普工002合肥三次元智能家居有限责任公司:销售代表,销售经理,渠道/分销...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