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田集四知堂
通讯员 范立功 文/摄 阜南县田集镇杨大寨有一座杨氏宗祠,堂号“四知堂”。因为杨震的祖籍在弘农华阴,即今天的陕西境内,距此遥远,且杨震的仕途履历也未涉及阜南,所以人们认为这个“四知堂”只是杨震后人的宗族堂号而已。2017年,在田集镇杨大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东汉遗址,让人重新审视“四知堂”与阜南的关系。杨震何许人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
杨震少时师从太常桓郁,随其研习《欧阳尚书》。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50岁时才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职。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杨震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杨震夜却金与四知堂
杨震50岁时才在州郡任职。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位贤人,便举其为茂才(即秀才,避刘秀讳),四次升迁后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杨震前往莱州郡路过昌邑时,昌邑县令正是他在荆州时推举的茂才王密。王密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闻听此言,王密惭愧地离开。
后来,杨震的后世子孙为追念先祖传承家训,皆以此为堂号,名曰“四知堂”。著名史学家蔡东藩说,“杨震不受遗金,四知之言,可质天地,并欲清白传子孙,卒能贻泽后人,休光四世。后之为子孙计者,何其熏心富贵,但知贻殃,未知贻德耶?而关西夫子杨伯起,卒以此传矣。”四知堂与阜南关于“四知堂”的来历,后世虽有演绎,但历史记载清晰。可是,杨震和“四知堂”与阜南有关联吗?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并未发现杨震与阜南发生过联系,最多也只是在朝为官时管辖过这里而已。后来,笔者在《欧阳修集古录》里发现了有关杨震及其后人的石碑刊载,碑中的信息,直接把杨震的两个儿子与阜阳、阜南联系起来。一个是“沛相杨君碑”,另一个是“繁阳令杨君碑”。两块碑均首尾不完,文字模糊,但碑记中均提到杨牧和杨秉,可从中得知如下信息:一是杨震长子杨牧做过富波侯相;二是杨震的次子杨秉官至太尉,历史记载他曾做过豫州刺史。
根据碑中信息,可以判断杨震长子在今天的阜南地盘上主政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汉代历史上,“富波”有唯一性。富波(通陂)是西汉时置县,因县多陂塘以溉稻,故名富波,属汝南郡,东汉沿袭不改。光武帝建武二年封王霸为富波侯,置富波侯国(《后汉书·卷二十》)。建武十三年废入汝阴县,和帝永元九年分女阴复置县,故治在今安徽阜南县城东南。发现有西汉“富波丞印”“富波右尉”,东汉“富波侯相”“富波国丞”等封泥印。
关于杨牧的记载不多,而其次子杨秉却有详细传记。
杨秉(92年-165年),字叔节。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中期名臣,太尉杨震之子。
杨秉年轻时研习家业,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他40多岁时才接受司空征辟,历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任任城国相时,以廉洁著称。汉桓帝即位后,杨秉因通晓《尚书》而被征入朝劝讲,授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又任侍中、尚书、光禄大夫等职。当时,大将军梁冀掌权,杨秉称病不理事。梁冀被诛杀后,杨秉出任太仆,又迁任太常。后因直言救白马县令李云而被罚至左校劳作,后得赦免,被泰山太守皇甫规举荐。经朝廷公车两次征召入朝,任太常。延熹五年(162年)升任太尉,与司空周景一同劾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喧等五十余人贪赃枉法,他们都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延熹八年(165年),杨秉去世,年七十四。
杨秉曾任豫州刺史,虽治所在亳州(谯),但他管辖治理过淮河以北的大片地区,包括今天的阜阳市大部分。因此,可以说杨秉与阜阳、阜南也有直接关系。
杨震子孙与杨大寨
既然杨震儿子与阜南地方有关联,那么与杨大寨有什么关联呢?在杨大寨北面300米处,公路西侧,有块地方被称作“龙凤园”,地势略高于周边。这里发现有陶罐陶鼎的残片、陶鼎陶盘的残足、杯碗残片、大型陶瓮残片、瓦当残片、纹饰砖残块等。根据这些陶片的时代特征,可以判定这是一处东汉遗址。遗址范围大约东西400米,南北300米,规模宏大,等级较高。东北800米处有古窑遗址,被称作“窑埂”。
根据汉代侯国设置规制,侯国国王居城中,而侯相可另辟府第。由此,可以将杨大寨发现的东汉高等级遗址,推断为“富波侯相”杨牧的府第。这样一来,可以说杨大寨即是杨牧府邸的所在地,那么,这里也一定居住有杨震后人。而“四知堂”在这里成为杨氏族人的堂号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文献记载说,阜南这块地面上的人在元末战争中被杀绝了,杨大寨的杨氏是后来移民迁入的。关于这一点,大明《正德颍州志》有所记载。当时称原住民为主户,而称移民为客户。现在,可以看到明代成化年间的统计数据,黄丘里和润河里(覆盖田集杨大寨)的住户,虽然绝大多数是移民,但依然有十分之一的原住民。这条记载可以说明杨大寨存在原住杨震后人的可能性,当然其他地方的杨震后裔在移民大潮中大量迁入是客观事实。杨大寨的杨氏皆以“四知堂”为堂号,传承先祖遗训,以清廉执事为荣,不论原住还是迁入,不论早到还是晚到,只要承继杨震的清廉美德,都是杨氏好子孙。
杨震子孙繁衍生活于阜南大地,他们传承着先祖的“四知”精神。“四知”是历史文化遗产,但它不仅仅属于杨氏,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阜南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应古为今用,弘扬“四知堂”精神,让清廉文化深入人心,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新闻推荐
缴纳5年社保金 系统却查不到记录 部门回复:单位和个人本息欠缴账目无法录入系统
颍州晚报讯(记者曹亚伟)近日,阜南县居民朱磊(化名)反映,1998年至2002年,他在阜南县社保局缴纳了5年的养老保险(社保),但是系统上查...
阜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