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洼巨变:新中国运用最频繁淮河蓄洪区明年将解决绝对贫困
12月21日,安徽日报头版刊载《濛洼庄台人居环境整治完成》;5版整版刊登《濛洼巨变》,从心态、状态、思路、理念四个变化介绍濛洼巨变;客户端同步推出2分31秒的《新庄台 美家园》微视频报道,介绍了濛洼地区因地制宜的适应性农业产业,展现了濛洼庄台在整治前后的环境对比和庄台群众的生活改善。
12月20日,汽车沿着干净的柏油路驶上阜南县王家坝镇刘郢庄台。当日阜南县全部131个庄台人居环境整治主体工程完工。
55年间15次蓄洪的濛洼蓄洪区,在脱贫攻坚最为关键阶段,积极探索一条在履行好蓄洪“国家使命”同时,让19万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新路子——
一直到56岁那年,郎健才住上红砖砌成的平房。他今年70岁,所居住的王家坝镇郎楼庄台是阜南县濛洼蓄洪区较早建成的一座庄台。如今,焕然一新的庄台面貌,常勾起他对过去的回忆。“做梦也想不到庄台能变成今天这样好! ”郎健说,“以前每次放水,家就被淹。 2003年大水后,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盖起现在住的房子。 ”
郎健说的“放水”,就是指蓄洪。濛洼蓄洪区从1952年建成到2007年最近一次运用,55年间15次蓄洪,为保障淮河流域防洪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今年是濛洼蓄洪区变化最大的一年:12月20日,全部131个庄台人居环境整治主体工程完工,台顶修通了双向通行的公路,安装了路灯,建起村民广场,污水管网连通家家户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1.9万多超容量居住在庄台的群众,被拆迁安置到附近保庄圩内集镇周边。“我们下决心在今年内投入8亿多元,改造全部庄台,用最直接、最现实的获得感凝聚民心民力,吹响濛洼地区决战深度贫困的冲锋号。 ”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说,2019年,阜南县可望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濛洼蓄洪区——这片因洪水频繁造访而陷入深度贫困的“民生洼地”,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最频繁、贫困程度最深的淮河蓄洪区,如何在履行好国家防总直接调度蓄洪这一“国家使命”的同时,让19万多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濛洼闯出一条新路。
心态之变 从“等靠要”到“加油干”
淮水汤汤,润泽着淮河流域1亿多人,也给沿岸人民留下不少创痛。
“淮河流域夏季汛期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易发大洪水,且来得快、去得慢。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总规划师徐迎春介绍,从淮河源头到豫皖两省交界洪河口的上游地区,坡降比是我省境内中游地区的16倍以上,而下游洪泽湖湖底平均高程比我省境内部分淮河干流河道高出8米以上。由于地形特殊,泄洪尾闾不畅,防洪形势严峻复杂。我省淮河行蓄洪区多达21处,占全国行蓄洪区总数近1/4,构筑起流域重要的防洪安全屏障。但行蓄洪区内迄今仍有超过64万人,住在低洼地带或超容量居住在庄台上,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
濛洼处境最为艰难。它是淮河上游以下的第一个蓄洪区,从王家坝进洪闸到曹台孜退洪闸,地势由高到低,占地面积超过180平方公里,蓄洪库容7.5亿立方米,覆盖王家坝镇、老观乡、曹集镇、郜台乡等乡镇,生活着19万多人,其中15万多人生活在庄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势条件,让濛洼成为运用最频繁、运用效果明显的淮河蓄洪区。 ”徐迎春说。
12月20日,阜南县131个庄台人居环境整治主体工程全部完工。这是整治后的曹集镇西田坡庄台。
“过去濛洼老百姓有一个说法,全部家当就系在一条绳子上。洪水一来,拎起来就走。 ”阜南县水务局局长张彪回忆说。
频繁蓄洪不仅让群众难以积累财产,经济发展也严重受限:严禁布局工业项目,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之路行不通,贫困发生率是全省2倍多。
“濛洼是国家防总直接调度的蓄洪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等靠要”思想,认为应该靠国家来摘掉穷帽子。 ”崔黎说。
这种观念加重了发展中的畏难情绪。 “过去特色产业做不起来,很大程度在于不愿意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曹集镇党委书记陈东群说,流转土地有时会涉及到迁坟,有时会遇到群众私下把土地让给他人耕种等情况,往往就会产生“何必自找麻烦”的想法。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激发内生动力。 “蓄洪区虽然是国家调度的,但群众是乡里乡亲,不靠实干、自己干,怎能改变贫困面貌? ”崔黎说。
“怎样走出一条稳定的脱贫路?我们考虑还是要靠特色产业,于是主动到合肥,试着找当地莲藕种植协会负责人洽谈。结果出乎意料,对方非常看好我们这里,先行种植1800亩,现已带动莲藕种植面积超过一万亩,吸收84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 ”陈东群颇有感触地说,只要愿意干、加油干,不仅能找到出路,路子还会越走越宽。
状态之变 从“安身老庄台”到“宜居新家园”
“出门一线天,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这句在濛洼广泛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庄台群众的生活窘境。
庄台是行蓄洪区特有的居住形态。全省淮河行蓄洪区共有199座庄台,其中131座在濛洼,庄台台顶按30.5米高程建设,以确保蓄洪时居住安全。濛洼15万多群众居住在庄台,人均占地面积不足23平方米,仅为2017年末全省农村人均村庄用地面积6%左右。房挨房、楼挤楼,过道常常只有一人宽,这就是“出门一线天”的由来。
“路太窄,出门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郜台乡童家庙庄台村民童大叶说,前两年,就曾发生上下庄台的两辆摩托车迎面相撞事故。
这次庄台改造中,童大叶第一个站出来拆掉自家房子,支持在庄台中间新修一条超过10米的宽阔通道。
“庄台整治改造,首先要对部分超容量居住群众进行拆迁安置,以便腾出空间修道路、建广场、铺管网,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彻底改善人居环境。 ”驻守庄台整治一线的阜南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陈建华说,“基层干部把拆迁称为“天下第一难”,但庄台拆迁改造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
庄台改造工程的最后阶段,由于冬季雨雪增多,遇到天气晴好时就要连夜施工。 12月中旬,在王家坝镇前丁郢庄台,施工队昼夜奋战修建台顶道路。村民金其友不仅为施工队送热水,还腾出一间房给施工队员轮流休息。道路完工那天晚上,硬是做了一桌饭菜慰劳施工人员。 “你们都是为我们好。 ”老金的话很朴实。
干部着急,群众不急,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常见的难题。 “干部真干事,群众有盼头,干群就会一条心。 ”陈东群说,以前土地流转时总有两成左右群众不同意,现在顺利多了,扶贫项目也就能很快落地。
老观乡和平庄台贫困户徐良文,因妻子患病致贫,这次被安置到保庄圩内。 “住进新家,老婆家人愿来照顾她,我就出去打工。 ”徐良文说,除自己干活,两个孩子也都在学技术,日子会过好的。
新的家园,让这个农村汉子燃起了新的希望。
濛洼地区群众正在销售大葱。阜南县引导濛洼地区发展适应性蔬菜种植,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思路之变 从“被动蓄洪”到“主动用水”
第二次联系上张朝玲时,电话里传来她风风火火的声音:“我正忙着装车发货呢。 ”这位昔日“打工妹”创办的德润工艺品公司,主营柳编产品加工出口,一年营收超过2000万元。
第一次见面是在田间地头。她在郜台乡流转2000多亩土地种植杞柳,蒙蒙细雨中正组织村民收割,干完活现场结账,一天100元。 “最忙的时候,要请200多人。 ”她说。
“全乡杞柳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亩均收入超过4000元。村民帮着收割,一年也能增收3000元左右。 ”郜台乡乡长刘怀昌说,杞柳能长在水中,该乡准备把3000多亩河滩也种上杞柳。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支撑,但蓄洪区内发展工业、设施农业都受到限制。“虽然承担蓄洪功能,但变被动蓄洪为主动用水,也能走出一条适应性的产业发展路子。 ”崔黎介绍,2015年以来,阜南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对濛洼地区发展水生作物等产业进行奖励。
“一开始大家并不积极,有的乡镇每次开现场观摩交流会,都带大家看同一块蔬菜种植基地。 ”陈建华说,当时产业基础薄弱,找不到像样的龙头企业和大户来带动。
“农业产业化更要“挑商选资”,如果招引不到真正有实力和成熟市场网络的龙头企业,不仅产业发展不起来,还会把流转土地的群众坑了。 ”老观乡乡长王军说。该乡1万亩芡实种植基地将在2019年春节前完成配套设施建设。一旦蓄洪,淹没深度在3米左右,但芡实生长不受影响。
“收获的芡实经过深加工后,主要销往福建、广东等地,年盈利能达到1000万元。”项目投资商钱会明说,他是看到亲戚在这里投资的5000亩芡实基地经营状况良好,才决定入驻的。
“以商引商、龙头带动龙头,让群众觉得很可信。 ”王军说。
如今,濛洼的土地流转率已超过40%,芡实、莲藕、龙虾种养等适应性产业的发展,已经带动当地20%左右的群众创业就业,亩均效益4000元以上。
“家里5亩多地流转种芡实了。”老观乡钱楼庄台村民杜贵元说,地不需要自己种,在庄台改造时他选择搬到保庄圩内,这让两个孙子上学更方便了。
理念之变 从“人水争地”到“人水和谐”
老观乡老戎台庄台原本是一座不安全的废弃庄台,在今年冬天却喧闹起来。位于濛马河边,独特的邻水优势赋予它新的生机:庄台台顶被加高至安全高程,正在建设一座专业化钓鱼比赛基地。
“如果建设顺利,2019年春节前就能迎来一场专业钓鱼比赛。 ”项目投资商苗少龙说。濛马河流经濛洼四个乡镇,苗少龙这位“凤还巢”创业者自小在河边长大,垂钓濛马河曾是儿时最大的乐趣。
“一场专业钓鱼比赛能吸引两三百人参加,前后五六天时间,对农家乐、旅游观光、特色农产品销售都会有明显的拉动效应。 ”王军说。
濛洼蓄洪区内分布着濛河分洪道、濛马河、淮河故道等河流。 “在这次庄台改造中,我们把重要河流沿线庄台建设成具有旅游功能的精品庄台,依托河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陈建华说,水患一直是“濛洼之痛”,但独特的水资源条件越来越成为一大突出优势。
历史上,濛洼曾经是“地广人稀的湖洼地,分布着8个长年的积水湖,野鸭成群,是捕鱼的“战场””。
“蓄洪时“水进人退”,蓄洪后“水退人进”,人水争地加剧了濛洼蓄洪与发展的两难。 ”徐迎春说,今后还是要给水资源腾出足够空间,走一条因水而兴的发展路子。
据统计,濛洼人口由1954年的5.4万人增长至目前的19万人以上。根据9月份出台的我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濛洼有9.24万庄台超容量居住人口需要搬迁安置。
“用好水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适应性农业和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 ”崔黎说,濛洼脱贫,根本上还是要靠产业结构调整来引导人口布局优化,闯出“人水和谐”新路子。
“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 ”这是今日濛洼人正在绘制的绿色发展画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濛洼人的向往,更是濛洼人的出路。
来源:安徽日报
记者 胡旭 王恺
编辑:阜小布
本文原标题:《濛洼巨变》
新闻推荐
“暖冬行动”第七次开启暖心之旅 有需要的学校请联系晚报,也期待更多爱心参与
从2011年起,每到冬天,颍州晚报都会开展"暖冬行动",一次次把爱心传递给那些在寒冬里需要帮助的贫困孩子。2018年12月10日,阜阳...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