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庵棚的学生

阜阳日报 2018-12-16 15:42 大字

谷永斌 夜深人静时,常常想起我那间庵棚。

上高中时,我在阜南一中西南角有一间庵棚。其实是一间茅草庵子,里面只能放一张床和一张学习的桌子。床下放一些自带的粮食,桌子下有一个煤油炉子,地面常年湿湿的,泛着浓浓的霉味。我在这样的庵棚住了三年,读完了高中。

在我旁边有几十间小小的庵棚,简直像个村落,这些都是咱农村学生住的地方。

住在庵棚里,一般不吃早饭,一天两顿,大多数是下面条,面条锅里除了放盐,什么都没有。晚上下自习后,还要点上煤油灯学到半夜。第二天,脸上落了一些黑油沫子,鼻孔里积了一层黑灰。

最怕雨季,上面滴水,下面灌水,人只能躲在伞下、缩在床上,被子、衣服都是湿湿的。面条、杂面馍都长了一层绿霉。庵子里满是浓浓的霉味,身上会长出很多皮疹,一到晚上痒得难受。当时也没觉得多苦,整天学习,也没有空闲时间去想这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依然快乐地唱呀,笑呀,玩呀,处处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欢乐。

庵棚里住着一大批农村学生,日久天长交往,彼此结下了深厚友情。这种友情一直保持到现在。一次我生病了,发高烧,一个星期下来走不动路。邻居老温(其实比我还小,大家都这么叫)给我买药,烧开水,又骑着自行车跑了三十多里路,去找我的家人。唉,现在想起来,都让人感动!

最让人高兴也最让人痛心的是每年高考分数下来的那几天。有人考上,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欢庆。离开庵棚,要去到很远、很大的城市学习深造,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也算是跳龙门了。这是我们农村学生勤奋学习的最大动力。当把“家当”搬上木架子车,要离开庵棚去上大学时,大家都会送很远、很远,有时会抱头痛哭。

当我第一次背上包踏着露水去遥远的城市上大学,身边传来一声一声鸡鸣,回望母亲村头送行的身影,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眼前浮现的还是我那间小小的茅草庵棚。总是在最深最静的夜里,在繁忙不经意的瞬间,当老乡从遥远的家乡来看我时,这些点点滴滴都会涌上心头,让我哽咽,让我心中充满暖暖的感觉。

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从一中庵棚内走出,走上了人生更大更精彩更辉煌的舞台。

我有三十年没有走进一中校园,近日终得一机会回去看她一眼。在我当年居住庵棚的地方,已盖起了一栋漂亮的学生公寓楼,楼上、楼下、阳台上,密密晾晒着衣服、被褥,让我这个老学生可羡慕了,要知道我们那个时候是没有地方晒衣被的。

一排排新建的大楼,宽敞明亮的教室,直直的大道,处处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再也无处寻觅当年庵棚的踪影。然而,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许多学生来说,终不能忘怀的,或许还是那曾经被喻为大学生摇篮的庵棚。

新闻推荐

中国铁路:最大的“农民工车站” 现在什么样了?

说到阜阳站许多人可能并不陌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春风的吹拂下“打工经济”兴起给贫困的农村带来希冀每年春节一...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