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农民自建“红色博物馆” 展出自己30多年收藏的数千件红色物品,免费开放

颍州晚报 2018-07-11 00:36 大字

核心提示

在阜南县龙王乡合胜村,有处红色博物馆,里面摆放着4000多件红色藏品,免费开放,吸引周边不少人前去参观。

这就是当地农民骆炳玖建的淮谷红色民俗文化博物馆,里面的物件,都是他一件一件通过各种渠道、历时30余年收藏的。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记录着一段历史。

收藏

从小迷恋红色藏品,为收藏花了几百万元

近日,记者来到骆炳玖的红色民俗博物馆。这座博物馆400多平方米,推门而入,一排排充满历史味道的浓厚气息迎面而来。

展馆南端,墙上挂着伟人画像,中间放置着老物件,有领袖像章、毛主席语录以及上世纪风靡一时的小人书、马灯等。

“这些只是我藏品的三分之一。”骆炳玖说,自己从小就迷恋收藏,如今共有红色藏品1万多件。

骆炳玖出生在1963年,从小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但并不妨碍他崇拜毛主席和共产党。

他家有个亲戚叫陈玉兰,今年80多岁。老人年轻时是全国著名劳模,曾进京参加表彰大会。骆炳玖从小就爱听她讲革命故事,同时也爱上了红色用品的收藏。

上世纪80年代,骆炳玖开始到县城里做点小生意,日子渐渐好转时,他就把赚的钱,全部投入到红色物品的收藏中去,“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几百万。”

如今,除了农民的身份外,骆炳玖还是中国收藏协会的会员、安徽省收藏协会理事、阜阳市和阜南县收藏协会副会长。

寻宝

跑了一百多趟,买下一幅年画

说起这些年的收藏经历,最让他难忘的是那件悬挂在墙上的年画——《毛主席去安源》。

那是在1986年,骆炳玖在一次民间寻访时,打听到阜南有户人家收藏有第一批印刷的《毛主席去安源》,便赶到对方家里。

到那后,骆炳玖当即向这户人家表示,想把年画买下来。可主人却“狮子大张口”:“要买可以,拿一台拖拉机头的钱来!”当时,一台拖拉机头要800多块钱,远远超过了骆炳玖的承受能力。无奈之下,骆炳玖空手而归。回去后,他越想越不甘心,第二天一大早,再次赶去,结果又是失望而归。

“俺有个毛病,事情一次做不好,那就继续做第2次,第3次,直到做成为止。”就这样,骆炳玖隔三差五跑过去一次。一年多后,或许被他的诚意感动,这户人家终于答应,以20块钱的价格,将这幅年画卖给骆炳玖。据骆炳玖粗略估算,自己往这户人家已经跑了一百多趟。

为了自己的红色收藏梦,只要物有所值,他觉得花多少钱、费多大事都值得。一次在偏远乡村寻访时,骆炳玖发现一农户家放置3座生产于上世纪60年代的毛泽东石膏像,每座1米多高。最终,他以3万元的价格将这些石膏像买下,并包车千里迢迢运回阜南。“回家后,老婆一见就发了火。”

建馆

免费开放,让更多人铭记历史

随着收藏品逐渐增多,骆炳玖渐渐产生了建红色展厅的想法,“让年轻一代人了解那段过去的岁月。”

去年,骆炳玖得知一位好友要在当地建一处大规模游园,便和朋友联系,借用点地方,建一处农民红色民俗文化博物馆,把自己的藏品都展出来,免费开放。

就这样,他花30多万元修建了大展厅,把30多年来收藏的书籍、画册、照片、杯碗、陶瓷等,用玻璃柜、展架等分门别类摆放整齐。

这些,吸引了附近乡村的老少爷们。邻村的王大爷非常激动,抚摸着柜台跟他说,看着这些藏品,就想起当年的那段岁月。老人一天没看够,又带着孙子连续来逛了好几天。

邻近的颍上、太和,以及周边县市区的收藏爱好者也都慕名前来。

骆炳玖说,看到大家能在参观红色藏品时感受那段历史,受到教育,比赚多少钱都开心。

颍州晚报记者 任刚/文 通讯员 田

新闻推荐

手机号莫名捆绑上副号两年半多交话费1600元消保委调解运营商双倍赔偿

主号缴费,副号消费,这是通信运营公司为方便手机用户提供的一项主、副号绑定消费业务。阜南一手机用户手机莫名被捆绑上了副...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