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说唱新时代

阜阳日报 2018-02-14 10:58 大字

[摘要]记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表演艺术家孟影

本报记者 郭晓林

2月8日一大早,孟影就匆匆赶往阜南县中岗镇,开始一天不间断的转场演出。连日来,从乡村广场到省城舞台,平均一天两场的演出,是孟影忙碌工作的常态,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深入基层积累素材创作节目、奔赴一线表演淮河琴书,几乎成为她生活的全部。

近年来,孟影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文艺需求,把主要精力放在琴书小段的创作上,围绕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民生工程建设、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琴书节目,在基层一线唱好党的政策、唱响美好生活。群众爱听琴书她坚持舞台不放弃孟影,阜南县人。8岁随父学唱琴书,12岁登台演出,在近40年的从艺生涯中,她的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集镇,还曾踏上国际舞台一展风采。

在孟影的记忆中,自幼跟随父亲一路卖艺走村串乡,从一个集镇到另一个集镇,基层群众成为父女俩最忠实的观众,她的名气渐渐响起来,但为了照顾家人,一度放下琴书。

1994年,阔别舞台7年的孟影,收到阜南县梆剧团邀请,参加一场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当时,她唱着城关镇六里村一位民办教师在背学生过河时摔断了腿,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的感人事迹,唱到感人之处,台下的观众跟着流眼泪。站在舞台上的孟影知道,自己离不开琴书,更想用琴书来为百姓说唱身边事。

此后,孟影进入阜南县梆剧团,开始学唱现代戏、演小品,在梆子戏里演丫鬟,常年活跃在各种类型的演出现场。当时,剧团的收入裹不住生活,演出的忙碌时常顾不上家庭,在舍得之间,孟影选择坚持。她说,在舞台上表演,看着观众跟着自己的说唱而笑而哭,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一次“送戏进万家”演出走进阜南县会龙镇的活动中,一位老人从口袋中掏出50块钱,请她再为大家唱一段。孟影说,咱们这演出是公益的,不用老百姓掏一分钱。多年来,常在基层一线演出的孟影,深切地感受到群众的质朴,以及他们对文艺需求的渴望。“群众爱听琴书,我就要坚持在舞台上唱好琴书。”这一动力成为长久以来支持孟影深入基层群众的缘由。

走近群众身边唱好百姓故事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淮河琴书的传承人,孟影每年承担200多场演出任务,30多年坚持不懈。同时,她也意识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曲艺行业也经历着新常态的洗礼。

孟影说,随着时代变迁、观众口味变化,传统大书的受众越来越窄,琴书说唱的形式需要随之变化。受演出时间限制,一般一部作品在10至20分钟之内。要在这么短的时间说完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就要对主题进行提炼加工,同时还要根据听众类型确定演出唱词的风格。

凭借30多年的经验积累,孟影在传统淮河琴书的基础上,把当地淮词、大鼓、坠子和民间小调融进创作中,同时还把黄梅戏、嗨子戏、京剧和豫剧等揉进演唱中。“无论怎么创新,还是要让观众听得出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淮河琴书。”孟影说,脱离时代,创作就像无源之水;脱离群众,创作就是无本之木。

为了创作出符合不同类型观众需求的琴书作品,孟影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其中,她最为看重群众对创作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让孟影创作出一个个精品。

2015年,孟影以一个真实好干部为原型,创作了一部讲述新型干群关系的作品《轧狗风波》。她带着该作品,走进社区、乡镇,进行艺术化宣讲活动近200场。每到一处,她就借机询问群众对该作品的意见看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许多观众听完后都说作品好、唱得好,被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感动了。”《轧狗风波》最终获得了第七届中部六省文化艺术节政府奖、群星奖等奖项。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阜南县中岗镇拐弯中心村

拐弯中心村位于S328和S305省道交汇处,合并12个自然庄,占地面积580亩,规划1020户4590人。该村在建设过程中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打造美丽乡村,选择仿徽派建筑,硬化主次干道3.08公里,修建雨污管网5800米,建...

阜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阜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