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阜阳古树名木志》为二百五十九株古树名木『立传』—— 守护乡愁树路标

阜阳日报 2018-01-19 14:50 大字

本报记者 冯启俊

在很多人心目中,儿时的村庄前总有一两棵挺拔耸立的老树,沉默无言中阅尽人间悲欢离合,不知疲倦地守候着游子归家的路。在《阜阳古树名木志》中,那一株株枝干虬劲的古树,唤起了人们的无尽乡愁。正如有人评价,这是一部“难忘的乡愁、回家的路标”。

2017年10月,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召开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新书发布会,李援朝参与编著的《阜阳古树名木志》也在发布之列。这部作品以翔实的资料、精美的图片,融科学性、知识性、史料性、趣味性于一身,集中展示了阜阳市古树名木的历史与风貌。

聆听一棵树 接收来自远古的生命密码

相比于本名,李援朝更为人所知的是网名“神羊”。多年来,他骑行于阜阳各地乡间,寻访古树名木古井,以一己之力,撬动了阜阳古树名木保护的杠杆,被誉为阜阳“网络护绿第一人”。

李援朝退休前是市审计局干部,生活中是一位有着田园梦的“骑士”。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他都要骑行到农村亲近自然,对阜阳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有着浓厚兴趣的李援朝注意到,由于历史原因,阜阳文物遗存较为稀少,但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倒不少,就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被誉为“绿色活文物”的古树名木。

从2012年起,李援朝的每一次骑行都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考察、发掘古树、名木。在颍东区冉庙乡冉寨村田野考察时,发现了两片茂密的明代古柘树群;在阜南县焦陂镇田铺村大黄庄,发现了一片明代黄连木、拓树、桑树、朴树混生古树群和丝棉木、皂荚等树龄近百年的乡土树种;在颍东区东平社区蔡庄发现了百年枣树……持续不断地走访,“神羊”收获颇丰。

“历尽沧桑的古树不仅是活着的绿色文物,更是一个地方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李援朝说,每行到一棵树前,他都要仔细测量树木,有时候需要借助资料书籍来确定树木品种,并仔细记录树名、树龄、树高;还要找村里的老人聊天,千方百计地挖掘古树身上的历史和故事;有时候,还会从古树出发,考察、记录当地独特的风俗与文化。

2014年初,在李援朝的倡议下,“阜阳市古树保护志愿者”团队成立。志愿者们经常自发组织骑行农村乡镇,考察古树名木生存状况,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等。

抚摸一棵树感受年轮记录的悠久历史

《阜阳古树名木志》分阜阳市地理人文及古树名木概述、古树名木常见树种介绍、古树名木大观、古树名木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古树名木保护大事记及史料、全市古树名木名录等6章,约50万字,集中展示了阜阳市古树名木的历史与风貌。特别是书中收录了大量旧志、文史资料中关于古树保护、绿化植树及相关记述,以及生动的民间传说,把古树文化与阜阳文史相互融合,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欣赏价值。

古树名木,一般指人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一株株古树名木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所在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在《阜阳古树名木志》“古树名木大观”一章太和篇中,记载了在太和县宫集镇刘营村,有一棵饱经雪霜620余年的老柘树。

据书中记载,历史上,阜阳历经不断的兵乱烽火、连年的自然灾荒,使人口锐减。在明代时,官方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由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移民迁居阜阳的较多;同时,移民栽植下许多颇有寓意的树苗,有追念先人,不忘根本之意。而这株“柘树之王”就是刘氏祖先在明洪武年间从山东移民当地时所栽种。据清道光《刘氏族谱》记载:“祖先墓在二郎庙前百步许,有柘树为记。”这株古柘树是刘氏家族在皖北土地上扎根、成长和壮大的历史见证,被誉为“山东移民”纪念树。这株600余年的“柘树之王”,可以说是刘营村村落历史久远的见证。

在《阜阳古树名木志》中,记载了很多类如刘营“柘树之王”这样的古树名木故事。在阜阳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宦乡贤与造绿植树有着流传千古的佳话。如,南北朝县令成

新闻推荐

蔬菜、水果、干鲜区等千余家商户入驻,货源充足、价格平稳、秩序井然—— 新瑶海供销两旺

本报记者尚原野实习生夏联洁1月7日,阜阳农产品物流中心(新瑶海)正式开业运营,这标志着老瑶海“退城进郊”迁建项目实现阶段性进展。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颍州区王店镇十二里庙南侧的新瑶海,实地探访交...

阜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阜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