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

阜阳日报 2017-06-29 15:26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郭晓林 通讯员 曹海虹 陈茴茴

阜南县苗集中心学校学生在国学堂临帖练习。

马奔 摄

暑期将近,许多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又将迎来一批学国学、练书法的中小学生。事实上,传统文化教育已走进阜阳市各中小学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传承活动接连不断。从校内到校外,学校和家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以社团为载体调动学生兴趣

婉约柔美的林妹妹、英姿飒爽的花木兰……走进阜阳市北京路第一小学,一群带有稚气声调和自然声线的小戏迷,正演绎着充满韵味的行腔。北京路第一小学音乐教师许冬子说:“他们唱的黄梅戏、豫剧、越剧等,吐字、节奏把握得很好。”

这些小戏迷是北京路第一小学少儿戏歌社团的成员。2011年10月,许冬子在学校支持下,结合本校音乐课程,引导学生欣赏、学习戏曲和传统音乐。“现在很多小学生喜欢学唱与他们年龄不太相符的流行歌曲。”许冬子说,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健康、适合年龄的音乐兴趣,不仅是培养音乐美感,还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吸收。

利用戏曲为突破口成立社团,让传统曲目在青少年中传唱,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谁料皇榜中状元》、《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些经典曲目,学生们一遍遍欣赏、模仿,从音准、吐字咬字、行腔归位、身段走位等方面反复纠正、训练。

多年来,戏歌社团先后培养了约500名戏曲小唱将,还多次在全市大型文艺演出中精彩亮相。许冬子说,传统文化应该是平民化、大众化的,从戏曲文化来说,“只有传唱才能传承,文化才能永葆活力。”

书法社、话剧社、文学社……近年来,阜阳市各地中小学校以社团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开展一些校内社团文化艺术节、艺术周等活动,展示剪纸、书法、戏曲等传统文化的精彩,并以此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社团,让更多学生接触、了解、传承传统文化。

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暑假前夕,所剩课程不多,苗集中心学校的学生们抓住最后的书法课,感受笔墨馨香的氛围。“学校专门设置国学堂,开设书法课程,学生可以身着汉服,在临帖练字中感受传统文化。”苗集中心学校负责人说,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心中。

如今,阜南县许多学校开展类似做法,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功能室建设,整合功能课程,多角度、全方位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还通过打造传统文化墙、文化长廊,以“隐性文化课程”建设感染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阜南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每所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如在方集中心学校,学校依托清末民初武林高手方端臣的历史资源,基于校园现有格局精心设计了武术文化课程;在黄岗中心学校、王化中心学校等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柳编课、剪纸课、腰鼓课、古筝课、国学课等特色课程,全力推动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阜南县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做法,是阜阳市各地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剪纸、彩陶、梆子戏、嗨子戏等非遗项目,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结合学校课程安排,在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活跃于课堂上。此外,国学、书画等教育也被一些学校作为课程内容,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推进,为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搭建平台。

重视发展传统文化教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传统文化进校园多集中在小学、初中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普遍较高,教师投入的精力也较多。“受应试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传统文化教育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投入的兴趣和精力呈减弱态势。”

市教育局基教科负责同志说,目前阜城高中校园活动的开展多以社团活动为主,涉及文化、科技、运动等多种类型,“传承传统文化的社团,主要是国学、书画、诗歌、话剧等为内容,学生组织活动自发性较强。”据介绍,阜阳市高中阶段教育基本以适应应试教育为主,传统文化课程安排要为考试让步,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

“良好的师资是传统文化成功进校园的关键。”阜阳市一政协委员指出,目前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农村地区,家庭观念也会冲淡学校教育的效果。“传承传统文化还需要稳步推进,形成合力促进文化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新闻推荐

全市健康脱贫工作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杨燕)6月21日,阜阳市召开健康脱贫工作会议,通报近期健康脱贫及卫生计生民生工程综合巡查情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副市长黄珍出席会议。会上,阜南县、颍州区、太和县相关负责人围绕健康脱贫...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