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4战略布局中国经济

拂晓报 2016-10-25 22:16 大字

■导言:

岁末年终,中央连续召开了三个重要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议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屋建瓴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经济工作、城镇化建设、农村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为帮助广大读者学习领会,本期经济专刊特别推出三个会议主要精神解读。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大任务: 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防控债务风险;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工作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确保粮食安全 对保证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粮食安全被放在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的首位。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将粮食安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实际上是把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目前面临的粮食进口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回应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

在粮食生产突破6亿吨大关、实现前所未有的“十连增”的情况下,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其中有深意。

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粮食消费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使得连年增产的粮食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当前我国的粮食供需状态并不乐观。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实现“十连增”。但在“十连增”的背后,中国却面临着粮食需求迅速增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耕地利用粗放、三大主粮净进口等多重困难的挑战。与此同时,虽然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增长,但是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除了消耗粮食本身,消耗肉、蛋白所需要的粮食更多,粮食的需求增长也是非常快的,而中国的粮食产量再保持连续增长的压力很大。因此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工作的基础。

为了保证粮食产量,国家对秋粮进行国家定价采购,降低了农民种粮的风险,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但也同时在无形中推高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导致进口大增。数据显示,2013年小麦、玉米进口较往年有了大幅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将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也是最合理最现实的选择。

稳中求进有新内涵

2013年后,2014年经济工作总基调再提“稳中求进”,表述一致, 但“内涵不同”。

怎样理解“稳”? 2014年将更为具化。新一届中央政府上任以来,强调底线管理、区间调控,强调底线管理为宏观稳定和改革争取宽松的环境。未来,政府会将“稳”分解为一系列具体指标,比如宏观经济不能有大起伏、就业不出现明显恶化、化解过剩产能、增加居民收入和通货膨胀不能太高等。怎样理解“进”? 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有新内涵。一是通过改革来促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二是不再单纯强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和数值,更强调质量和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2014年全年GDP料增7.5%。这属于可实现、可持续的“稳”字范畴。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仍有达到8.5%或更高的潜力,但考虑到过高增长将会带来重复投资、产能过剩、通胀加剧等后遗症,所以必须淡化增长目标,追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在控制经济增长整体增速前提下,政府会继续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推进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升级;同时,民生领域改善被特别强调,预计政府将培植中等收入消费,保证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以实现社会经济增长平衡。

创新驱动方能化解过剩产能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是明年六大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多地已经出台去产能细化方案,将缩减产能的指标落实到具体行业和企业。在煤炭、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去产能被认为是降低行业风险的重要举措。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去产能化已初现成效。11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降幅继续收窄、采掘工业价格降幅较大起重要推动作用,而其中就有去产能举措的推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国内粗钢日均产量创下今年以来最低水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固定投资的增速也在11月开始回落。不过,精炼铜、原铝等产量仍触及纪录高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的几大举措:一是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这是根本出路;二是强调市场竞争,推动过剩产能淘汰;三是加大标准约束和执法力度;四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机制等环境,推动创新。

谨防地方债务风险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将“防控债务风险”列为全年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去年以来,政府性债务问题逐步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地方债务问题尤为突出。分析人士表示,地方债务规模过大以及监控之外的隐形债务,对经济等多个领域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风险。

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有地方融资平台和“城投债”(城市投资建设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两种债务形式,都不在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之内,而且大多以土地做担保。一旦土地或是房地产市场发生波动,债务就存在风险。单独提出防控债务风险,强化责任和风险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未雨绸缪”之举。因为债务问题横向关联到银行业,纵向关联到县、市、省和中央,债务问题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2012年11月~2013年2月,审计署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显示,截至去年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达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今年下半年审计署开启了全国性地方政府债务普查,结果尚未公布。

?解读中央城镇化会议:

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六项任务: 解决农业人口转移落户问题;放宽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让居民见山见水记得住乡愁;不是每个城镇 都要长成巨人;中西部东北形成若干城市群;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城镇化  不是一味要建大城市

城镇化建设要实事求是 不要拔苗助长

会议提出: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专家解读: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一定要避免造城运动,防止城市低水平扩张。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理念。 城镇化有自然的规律,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无所作为。不能拔苗助长,即在产业支撑不足、就业岗位不够、城市承受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不能一味城镇化。不能无所作为,则是指现在一些大城市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应该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很难进行,产业支撑是城镇化工作的重点。未来要把“四化”同步作为一个重点,互为支撑,保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不能让市民成流民

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专家解读:“以人为本”是本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应通过户籍政策改善农民社会福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众生活质量,避免城市内部二元化,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务之一。 我国城镇化亟须解决农民如何“市民化”和融入城市的问题。农民进城,其对土地的放弃与否要尊重自身意愿。农民进城后最难的首先是就业问题,其次是住房问题,还有子女教育问题,而不是仅仅解决一个户口。新型城镇化道路应由过去的制约外来人口融入到城镇向积极稳妥地将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变,城镇建设和发展由过去的粗放方式向集约化转变,城镇由过去的过分注重经营城市向服务市民转变,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由过去的只面向户籍人口向覆盖到全部常住人口转变,最终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并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群的科学合理体系。城镇化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农民进城成为市民,提高素质,过更好的日子,而不只是建更多房子,把人都挤到城市去。

划定特大城市开发边界 保留青山绿水

会议提出: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专家解读:我们正处在社会形态发生改变、城乡布局正在调整的时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部分村庄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着村庄要彻底消失。自然环境一旦被改变再恢复就很难了,城镇化发展不能为了现任政府或是某任政府的政绩,而是要考虑子孙后代,是千年大计。 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盖大楼、修马路,不是城市的扩张。现在的城镇化让很多地方失去了家乡的味道,全国的城市都是水泥高楼,玻璃幕墙,千城一面。反观欧洲的小城镇,都能看出它的文化,看出它的历史,看出它的和谐,这点对于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非常重要。

不准一味求洋求异 不准造新城变鬼城

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会议提出,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专家解读:中国不能效仿西方的城镇化道路,因为西方已经反映出了城市病——城市变成污染源,有钱人从城市迁出,出现了逆城市化。如果要达到90%的城镇化率,意味着还将有5亿人进入城市,城市的资源难以满足需求,生活质量也会下降。当前,不少地区都存在人口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率的情况,严重的甚至出现了空城、鬼城,浪费巨大。会议提出,未来要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五个方面任务: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谁来种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突出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专家认为,虽然粮食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一方面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另一方面是粮食刚性需求增加,一项调查显示,一个农民从农村融入城市,日均消费的粮食要增加20%。这次提出谷物基本自给,意味着小麦、玉米、稻米为主的三大谷物自给率要保持在95%以上,而口粮绝对安全,意味着小麦、稻米自给率要达到98%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我国三大谷物进口比重比较低,不到3%。依靠自己保口粮,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今后随着农业基础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中国有能力保障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要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促增产,更加重视平衡好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关系,更好地重视平衡好增加粮食产量与保证农业生态安全的关系。

守住农村政策底线

这次会议强调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专家认为,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对政策的误读,损害了农民利益。这次会议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说得非常明确。强调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农村最大的政策,它明确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农户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二是农户可以自主选择经营形式。强调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关键是要给农民吃“定心丸”。农民有了长期自主经营的土地,才能有稳定长远的打算,才能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管是在哪一个国家,家庭经营都是最适合农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农村家庭经营形式灵活,能包容多层次生产力发展。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土地流转,都不是要去搞一个新制度,而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更好地激发家庭经营的活力。目前中央把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单独分离出来,允许抵押担保,这与过去比是一个创新。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占大多数的还是农户间的流转。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是流转的底线。为农民土地流转提供更好的服务,加快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农民经营承包权流转市场,这才是健康有序推动流转的关键。

应对农业后继乏人

据统计,2012年底,全国农村承包集体耕地的农民家庭约2.3亿户,其中约4440万户进行了耕地流转,仍有1.9亿户从事农业。

这表明,农户家庭仍是我国农业中最主要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会有普通农户大量存在。应对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在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不能忽略普通农户。重视对小规模农户的扶持,推动有条件的发展成为家庭农场。目前,全国种粮大户68.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28%;家庭农场87.7万个,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重点要完善农村要素市场,让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的流转,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更大程度发挥市场作用,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创新花钱买服务的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闻推荐

一张废报纸打开海外市场

□ 黄惜弟安徽省的阜南县是我国著名的柳编之乡,在这里长大的王文忠很小就娴熟地掌握了这门手艺。1989年,29岁的王文忠离开家乡,怀揣着好不容易凑起的70元钱闯深圳,在这里他认识了深圳...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