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阜南农民丁向山联系本报捐献遗体——“希望我的付出能让好人长寿”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3-12-31 10:59 大字

“我志愿在逝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无偿奉献给祖国医学科学事业……”12月25日中午,阜南县焦陂镇农民丁向山正襟危坐,在本报记者和省红十字会有关人员的见证下,工工整整地用正楷字体在一份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个签名意味着,在丁向山去世之后,他的遗体将会全部捐出,用于挽救他人生命。与大多数临终或身患重病后捐献遗体的人不同,今年刚刚59岁的丁向山身体健康,甚至还未到晚年,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早早地做出这一决定的呢?

本想学医

捐遗体完成最初的梦想

12月初,记者收到一封丁向山的来信。在信中,他向记者表达了自己捐献遗体的愿望,同时希望记者能帮他联系省红十字会促成捐献。接到来信后,记者很是好奇,因为在信中记者得知,丁向山今年才59岁,身体并无疾病。于是,记者电话联系上了丁向山。

“我的确是自愿全部捐献遗体的,因为医学对于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面对记者疑问,丁向山的回应很坚决,“这不是一时冲动,是我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我要为我喜欢的医学事业贡献我的所有。 ”

原来,丁向山19岁中学毕业后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但因为条件所限,他只能跟随当地一名乡村医生当学徒。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未能取得乡村医生的资格证,也未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这也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我在学医的时候就意识到,医学的一点点进步都需要很多人大量的付出。 ”丁向山告诉记者,他虽未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但他希望在死后能为医学做最后的贡献,因为医学需要人敢于付出。

屡被感动

好人长寿是他的愿望

12月25日中午,记者和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应丁向山的要求赶到了牛寨村,见到了丁向山本人。一见到记者,丁向山便紧握着记者的手,感谢记者能带来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完成他的心愿。

“我们县曹集镇的渡口摆渡人王殿全15年勇救28名落水人,还有我们当地一位中学校长奋不顾身、勇斗歹徒,这些人都是好人! ”丁向山告诉记者,他终身未婚,劳动之余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报纸是他最大的爱好,近些年来,报纸上报道的好人事迹让他深深感动。

“我想这样的好人在我们身边能更多的出现,也希望好人的寿命能长一些,这样他们就能为社会做更多的好事。 ”丁向山的愿望十分朴实,“希望我的付出能让好人长寿。 ”

据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等到丁向山去世后,他遗体上有用的健康器官,比如眼角膜、肝肾等将会被移植给有需要的人,这些将给他人带来光明甚至挽救生命,遗体也将用于医学科研领域。

好人好报

邻里对他衷心祝愿

“丁向山自己就是好人,在我们村,人人都知道他是好人。 ”25日当天,得知丁向山在捐献遗体的志愿书上签字后,牛寨村村民牛福剑一个劲地夸赞道。牛福剑告诉记者,丁向山忠厚善良,十分大度,经常主动帮助其他村民。

牛寨村村主任董国贤告诉记者,在皖北农村,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影响很深,能做到捐献遗体的人几乎没有,但丁向山做到了。 “他的精神境界十分崇高,我由衷地佩服他。 ”董国贤表示,丁向山的所作所为让人敬佩,希望他作为好人,自己也能长寿。

“他是我们镇第一个捐献遗体的。我们不仅要祝福他,还要宣传他。 ”焦陂镇党委委员张影陪同记者一路采访,早已被丁向山的行为感动,“单从他憨厚的笑容就能看出他是个好人,我们会整理有关材料,积极宣传这位焦陂好人。 ”

省红十字眼角膜库负责人屈治国介绍,丁向山是阜南县志愿捐献遗体的第二人,但他却是健康人中的第一人。 “健康人敢于直面死亡,甚至决定死后捐出遗体,这一行为背后该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希望好人能有好报,也希望他真正捐出遗体的那天越晚越好。 ”屈治国祝福道。

本报记者陆杨文/图

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正向丁向山介绍捐献程序。

图为丁向山正在志愿书上签字。

新闻推荐

一个返乡创业大学生的成功样本

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国企工作,选择返乡创业,依靠家乡丰富的秸秆资源规模养殖奶牛,并利用牛粪等废弃物,发展菌类种植,建起了大型沼气池,探索出一条效益好、污染少的生态养殖发展之路。他就是阜南县中岗镇犇...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