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阜南老艄公义务摆渡49年一生单身,离世后400多名乡亲为他“送行”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2-04-10 12:14 大字

[摘要]一生单身,离世后400多名乡亲为他“送行”

春天雨多,河水渐长,泥巴桥变得泥泞。阜南县赵集镇周边的乡亲们如今走过这泥巴桥,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建桥人——已经离世的老邦。

这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邦”的老人,原名刘振邦,家住赵集镇,义务为乡民摆渡49年。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他为乡亲们建起了一座泥巴桥。提起老邦,没有人不说他好,“十里八村的,哪个没有坐过他的船! ”

老邦摆渡的河在赵集镇和王店孜乡的交界处。上个世纪60年代,一场大水冲毁了河上的桥。 1963年初,22岁的老邦主动请缨:“只要给俺记工分,有碗饭吃就行了,这渡我来摆。 ”生产队找来一条小船,他从此开始了艄公生活。

到了七十年代,生产队的小船坏了,老邦自己砍了几棵树,请木匠打了一条新船。他在船身刷了一遍又一遍的桐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体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那条老木船至今也不漏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分制取消。老邦放不下摆渡,村里允许他收点摆渡费。老邦一听,摇着手说:“不行,不行,怎么好意思呢! ”一直到离世,老邦从未收过乡亲一分摆渡钱。不知有多少回,坐船人当面给钱被拒绝后,悄悄把钱放在船板上。老邦发现后赶紧追上岸,硬把钱还给人家。他说:“我要收钱,还是老邦吗? ”

为了方便摆渡,老邦干脆把自己的家搬到了河边,用政府给五保户的5000元盖了一间小砖房。老邦几乎没有离开过河沿,因为他心里总惦记着:“万一有人过河咋办? ”村民们说,不管多晚,只要叫一声,他就会摇着船从小屋边出现。老邦在屋里养了几只鹌鹑,用来解闷;养了几只鸡,用来换油盐酱醋。

有人不理解老邦,说他傻,老邦只是笑笑。由于长期摆渡,他患上多种疾病,左眼完全失明,乡亲们劝他歇歇,他总乐呵呵地表示,“怕啥,我还能再摆几年。 ”

2011年水浅船停,到了深秋,赤脚过河的人冻得瑟瑟发抖,老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加之健康状况越来越糟,于是,他向周围窑场讨要了水泥,就地取材,用些泥巴、玉米秆,花了一个冬天的时间,一个人造了一座泥巴桥。踩着这座泥巴桥,村民可以不蹚水不绕远,就能过河。

2012年2月3日,春节刚过,老邦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

老邦虽然终生孤身一人,但他的葬礼却很隆重,来的乡亲坐满了近40桌。入葬那天,400多名乡亲黑压压地站满河沿,来送老邦最后一程,但老邦却看不到了。村民相互说着老邦的好:“有一年冬天的夜间,赵集镇的孕妇要生娃,孕妇的丈夫跌跌撞撞往河沿跑,边跑边喊,老邦一翻身就爬了起来,在漫天大雪中,赤裸着上身撑起船。 ”“他还捞起过一个酒醉落水的小伙子,背着人走了二里地,直到有人认出小伙子,他又把人背到家。 ”“小学生晚上放学过了河不敢穿乱坟岗,他就打着手电筒,送他们一程。 ”……

村民说,老邦从未因单身而被人瞧不起,相反,乡亲们非常尊敬他:后辈尊称他“大老邦”;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送烟给他;谁家有个红白宴席,都会叫上他。 “没有人让他出钱,就是让他坐席。 ”但他从不空手去,还总帮主人家干活儿。

如今,老邦走了,只有那座泥巴桥,河边的那间小屋,记录着他默默奉献的一生。老邦是寡言少语的,但他却活在乡亲们的“口碑”里。

实习生 邹安

新闻推荐

今春招工又见“拉郎配”

民情热线:曾被媒体曝光的招工“拉郎配”现象,今春在阜南县工业园区又现。从正月初二开始,县政府向各乡镇摊派招工人数几十人至上百人,乡镇则向村层层分摊招工任务,每村10-30人不等。就地招工...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