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拥军三十载,七旬老太做了两万件衣服,一万双鞋垫“只要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

黄三角早报 2016-10-26 10:51 大字
魏希英的缝纫机用了三十多年。今年71岁的魏希英是利津县陈庄镇陈北村的村民。魏希英1990年入党,三十多年来,她每年坚持为部队官兵做鞋垫,坚持为烈军属、困难群众免费做衣被,累计加工衣服20000余件,做鞋垫12000余双。她举办的缝纫培训班,免费培训军烈属等贫困户子女900余人。1988年,她被评为全国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多次被省市评为优秀党员、拥军模范。

拥军路从送老人棉袄开始

全镇烈属、军属的衣被她要无偿包了

1981年,魏希英所在的被服厂关闭,她依靠扎实的手艺开起了个体缝纫店。那时候,村民的经济来源大部分还是靠种地,所以给大家做衣服、棉被收费也不高。

尽管过去30多年,魏希英还保存着那块年代久远的挂牌,白底红字写着“陈镇海鸥缝纫组”,但红字下边还注有三行小字,竖排写着“烈属、五保、三属一律免费”。魏希英告诉记者,之所以产生这个想法,是一位来做衣服的老大爷触动了他。

1984年12月,魏希英还在为大批订单忙碌着。有一天,邻村一位大爷找到魏希英,说他想做一件新衣裳过年。“本来年底很忙,我已经不想接活了。但看着这个大爷棉袄上的袖子破破烂烂,棉絮都露出来了,心里触动很大。”就这样,魏希英为大爷量好尺寸,告诉他五天后来取,带着9毛5分钱。大爷临走时,魏希英找了块布,帮他把袖口的棉絮塞好缝好,拿了一件老伴的棉袄给他披上。

谁知春节已经过去,眼看就到春天了,那位大爷始终没来拿走他的新衣服。三个月后,大爷终于来了。魏希英回忆,老大爷的话让她听了心里很难受。“他说冬天母鸡下蛋少,等攒够了鸡蛋卖了钱才能来拿衣服,看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两个皱巴巴的五毛钱,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最终,魏希英没收老大爷的钱。

这件事对魏希英触动很大。“我们有今天的生活,全靠那些为国家站岗的军人们,他们是国家的功臣。但是退伍后有的没有一技之长,还有老人孩子要照顾,我们得帮他们一把。”从那以后,她萌生了为烈属、军属免费做衣被的想法。

婉拒省优厚邀请继续拥军路

12年缝纫培训班授之以渔

说干就干。为了能全面掌握全镇的烈属军属的情况,魏希英在1985年的春节,跟随镇里的慰问队,几天时间跑遍了30多个村子,对全镇13户烈属、14户军属和部分伤残、复员军人进行走访,为他们量体登记,裁制新衣,并赶在春节前让他们穿上了新衣服,甚至还为一位去世的残疾军人做了寿衣。“当时登记了1200多户烈属军属,我都给他们量了尺寸记在本子上。”魏希英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衣服成品少,多数都是裁缝店定做。对魏希英着只有一个人的缝纫店来说,既要保证缝纫店的正常经营,还要给1200多户烈属军属加工衣服,因此魏希英经常要熬夜加班。

虽然有少数村民不理解,但她还是逐渐赢得了大家的认可。1988年,在山东省先进个体劳动者表彰大会上,魏希英获得“先进个体劳动者”称号。会后,时任省工商局领导看重魏希英的人品和手艺,想留她在省里带头办被服厂,还承诺可以把家人接来,也能解决户口。优厚的条件并没有打动魏希英,镇上的一切她都放不下。“能把我的家人接过去,也能把我的救助对象接过去吗?”

婉拒了省里的邀请,魏希英继续着自己的拥军路。时间一长,魏希英琢磨,全靠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手艺教给那些烈属军属呢?既能给家人做衣服,也能靠手艺养家糊口。

1993年,魏希英开办缝纫培训班的做法得到镇上的场地支持,十里八村的烈属军属也都赶来要跟魏希英学做衣服。“一学就得一个月,家远的就住在这里,吃住我都管。”

培训班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一开就是12年。每年办两期,每期都是50多个人来参加。12年以来,魏希英教出的徒弟已经有900多人了。“培训班结束后,她们有的回家办起缝纫店,有的开了服装厂,”魏希英告诉记者,“当年利津明集乡的张重玲赶了六七十公里的路来参加培训,学成后自己回老家办了服装厂,我从来信里看到她们过得很好,打心眼里高兴。”

2005年,由于老伴突发脑血栓后生活不能自理,魏希英不得不停掉培训班,腾出时间照顾老伴。

心疼战士送爱心鞋垫

一送就是32年

魏希英的拥军路不只停留在为军烈属免费做衣被。1983年冬天,魏希英的缝纫店生意不错,坐在火炉边烤火的她又想到了一件事:我们衣食无忧,冬天还能在炉边烤火,那些边疆战士们冒着严寒站在风雪中,脚底得有多冷啊。

作为母亲的魏希英再也放不下这个念头,觉得必须要为年轻的战士们做点什么。利用缝纫店原料充足的优势,魏希英决定做一些棉鞋垫送给边防战士。她选了最软和的布料、最好的棉花,忙活了一个多月,终于在年前赶出了100双棉鞋垫。那年12月,远在哈尔滨的边防战士们穿上了魏希英用心做的暖暖的鞋垫。

收到鞋垫的官兵们给魏希英寄来了书信。“一共有48封,读着这些信,我就感觉能为他们做点小事很安心。”

自那以后,魏希英的鞋垫越做越多,每年“八一”建军节和春节前夕,她都要缝制大批鞋垫。除了寄往祖国边陲,还亲自送给县武警中队和刁口边防站的战士们,“做鞋垫不是目的,得让他们穿着舒服。”考虑到每个人的鞋码不同,魏希英把每名战士的鞋码都统计下来。凭着细心和坚持,魏希英成了战士们口中的“魏妈妈”。

如今,魏希英和老伴依旧住在住了五十多年前的老房子里,屋里还摆着她用了一辈子的缝纫机。说起自己做的这些事,魏希英说:“甭管干啥,做人最重要的是问心无愧。军人们去站岗放哨保卫国家,我们老百姓才有这样的好生活。我为他们做的这点事微不足道,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新闻推荐

进了“黑名单”,机场购票被拒“老赖”主动联系法院还款

本报8月2日讯(记者王超通讯员刘振华)一直逃避债务的崔某,近日主动联系到利津县法院要求偿还债务。原来,今年春节前夕张某想买机票回老家过年,因为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被曝光,没想到...

利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