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百岁七巧灯焕发新光彩

大众日报 2016-03-11 12:38 大字
□李东乾马路遥报道

本报利津讯锣鼓喧天,花灯舞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利津县凤凰城街道大高村七巧灯舞蹈队着实火了一把,每到一处都会引起阵阵叫好声。

据悉,该村七巧灯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来自河北一带,由民间巧拼木板的游戏演变而来,故称“七巧灯”(上图)。伴随着锣鼓声,只见表演者迈着轻盈的碎步,不断变换队形,手中花灯拼成各种造型。“帆船”、“铜币”、“金桥”、“高塔”……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69岁的尹德民是大高村七巧灯的传承人,自1967年便开始编排七巧灯演出,至今已经将近50个年头。“七巧灯讲究一个快速变换,锣鼓点一落,就得拼出一个新造型。”为了使这次演出更加丰富美观,尹德民自己还设计了“花坛”、“茶壶”等许多新造型。每天排练都先集中给村民上课,讲解如何变换队形,如何拼接图案,在排练过程中不断指导修正。

大高村七巧灯传承二百多年,谈起其中变化,尹德民如数家珍。“小的时候,每逢过年,最期盼的就是看花灯。那时候的扮相一般是武生、花旦,衣服比较简陋,花灯一用也是好几年。”尹德民说。从五十年代的戏曲扮相,到六十年代的流行军装,现如今演出者的服装越发多样,节目形式也更加丰富。

大高村支书于长润说:“今年,我们的服装都是专门定制的,花灯道具也是崭新的。同时在七巧灯中融入了瓶子灯,男跑七巧,女举瓶子,跟往年相比,更加美观好看。”

“十一年没亮了,今年终于亮起来了。”不少村民发出这样的感慨。大高村七巧灯虽然历史悠久,但从2004年后却销声匿迹。于长润介绍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大家都忙着赚钱,没时间准备演出,并且组织演出也要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能再次组织起来多亏了政府的扶持。”据了解,今年参加演出的村民中,妇女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占了大半,绝大多数村民都是初学者。

据悉,为调动基层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凤凰城街道专门拨给春节期间组织文艺表演的村1万元扶持资金,用于置办服装、道具及活动开支。

“现在村里条件好了,村班子稳定,文化大院也修起来了。大家晚上跳跳广场舞,平日排练花灯,日子越过越滋润,也想把这种喜悦和祝福带给他人。”花灯队员尹爱民说。

尹爱民是七巧灯队的头灯,在场上负责把握整体节奏,一场演出下来,只见他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七巧灯的步法比较特殊,叫作走灯步,用前脚掌着地,依靠小步慢挪。凭借灯步变换出金龙摆尾、龙腾虎跃、四门斗等多种队形。

他说“一场演出将近30分钟,手中的花灯有6斤重,每天排练完都酸胀得走不了路,舞花灯也是个体力活,但只要群众喜欢我们就演着有劲儿。”尹爱民笑着说。

“我们不仅要在自己村演,还要给临近20多个村送灯。图个过年喜庆,也让咱老百姓有更多的娱乐活动。七巧灯传承两百多年了,不能让它在咱这一辈断了根。”于长润说。

新闻推荐

留住乡愁用好展馆

□本报记者孙先凯“齐努力呀,打得好呀……”利津县前关村历史文化展示馆中一曲打夯号子还原现在已经很少见的打夯场景。在游艺大院中,工作人员现场展示捡石子、翻绳子、跳房子等传统...

利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