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市直机关干部帮扶在农村叩拜金秋

东营日报 2010-11-23 01:12 大字
编者按

自2009年2月17日起,市直机关第十五批下派帮扶队员扎根农村转眼已快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帮扶队员们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拓宽百姓致富道路、强化基层党建、融洽党群关系留下了串串奉献的足迹。从今年9月底开始,东营日报社“下派情”采访小组历时一个半月的时间,走访了近百个帮扶村,行程3000多公里,希望能够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对这个充满激情的群体的无限敬意。

站在秋的怀抱里,你以千丈的金黄向我们吟唱你动人的心曲,那些饱蘸深情的音符飘洒一地,好像在翘盼我们翩然而至的拾取。

我们叩拜金秋,是因为秋天承载着四季轮回的期望重托。

我们顶礼丰收,是因为秋天挂满了乡亲们从春天就开始的望眼欲穿。

短短十几天的“下派情”采风,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颤。采访本记了厚厚的一打,录音笔不知道换掉了多少节电池,照相机里满是新农村的新面貌和队员们工作、生活的照片,脑子里回旋着一个个平凡却感人的故事。在这个不同寻常的金秋里,下派队员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奉献、真情,在一个个尚显落后的农村里,在老百姓饥渴的眼神中催生出了串串硕果。

每采访一处,我们总要问当地的老百姓,“再过几个月,这些队员的下派就要到期了,舍不舍得呀?”有的老百姓沉默半晌才重重吐出三个字“舍不得”,有的急性子,没等话说完就接上“那还行,咋也得再干上两年”,也有的一说就急,拍着腿腾地一下站起来“这得跟领导说道说道,咋能刚来就让走。”……老百姓质朴,老百姓真诚,只言片语里透着浓浓的情。

我们问那些驻村帮扶的队员们,“两年到期了,有啥感想?”,“这路得赶紧给村里的老少爷们修起来,拖不得了”、“处得跟一家人似的,真舍不得走”、“刚来时是留下,中间是流汗,现在是留恋”……农村就是一座大熔炉,帮扶队员们来到农村为百姓谋长远、干实事,增强了个人工作能力,养成了为百姓服务的扎实作风,更炼化出与老百姓心贴心的爱。

94个帮扶村的亲密接触、3000多公里的采访路程,让我们亲眼目睹了帮扶工作给农村注入的崭新变化。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谊。

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市直机关第十五批帮扶工作组共开发荒碱地、改造中低产田3.8万亩,硬化公路、街道104.6公里,新建、扩建水库28座,修建便民桥涵闸133座、街道排水沟89.43公里,整修生产道路125.5公里,疏挖灌溉沟渠227.4公里,购置大型农田水利设备12套,推广户用沼气1511户,建设特困户安居房284间,绿化植树31.7万棵,59个帮扶村完成了村庄规划,42个帮扶村进行了电网改造,75个帮扶村实现了城乡集中供水,所有帮扶村全部通上了有线电视,突破了长期以来影响、制约欠发达村发展的瓶颈。

两年多来,各帮扶工作组共发展规模养殖小区36个、果蔬种植大棚919个、优质农作物3.8万亩、经济林2660亩,建设市场商贸小区14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9处、百货超市28个、农资放心店21个,扶持个体工商户631户、各类村办(民办)企业38个,组织农民外出务工3600人次,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495户,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41个,培育主导产业67个,帮扶村大都找到了适合本村发展的致富路子,群众年均纯收入增长都在1500元左右。

两年多来,各帮扶工作组共帮助64个村建设了文化大院,43个村建起了文体广场,建设农民书屋60个、农民网吧4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1处,组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下乡活动316次、农民外出参观学习566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359场次,培训群众2.36万人次,成立群众性文体组织49个,有30个村创建为市级小康文明村,36个村党支部获得县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涌现出了一大批由弱到强、由穷变富的典型示范村。

下派帮扶工作做出了什么成效?帮扶村的变化最有说服力。

农村班子建设得到加强。这是广大下派干部坚持把“强班子”作为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开展党员培训、完善办事制度、提升干部素质、凝聚组织力量,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有效增强和充分发挥。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下派帮扶工作的根本目标,广大下派干部立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提升产业水平和档次。不断加快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发展订单农业,构建新型农产品生产供销体系,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市卫生局工作组通过多方联系,为帮扶村引进了油田工服劳保手套加工项目,购置电动缝纫机60多台,引导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加工手套,年加工200万副,每户每年可增收1.5万元。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广大下派干部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围绕农田水利开发、水电路讯“四通”、村容村貌整治、“三网”绿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资金、上项目,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市环保局协调投资230多万元,在帮扶村同时开工建设道路、水库和文化大院三个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广大下派干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及法律知识普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市政协机关工作组组织、引导帮扶村组建了“村民道德评议会”,定期评选村内道德模范标兵,为促进乡风文明、民风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区域性帮扶成效显现。第十五批下派帮扶工作中,各派出部门在坚持和发扬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帮扶新模式,拓宽帮扶新渠道,不断寻找提高下派帮扶区域性效益的新方法、新路子。各牵头部门、单位利用市领导联系乡镇的有利契机,立足乡镇实际,积极帮助乡镇党委、政府出思路、想办法,积极引进上马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市委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为明集乡修建的全长8公里的明谢路成为横贯全乡东西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市住建委等单位帮扶盐窝镇建设的中心小学第二教学楼,总建筑面积1662平方米,预算投资267万元,实现了全乡4处小学教学点的有效整合,极大地推动盐窝镇区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这一件件实事浸透着下派干部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篇篇质朴无华的为民乐章。

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灵性的。

广袤的东营大地,留下了帮扶队员们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大爱无言,牵挂无声。

在飞逝而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290名下派干部,帮扶区域覆盖5个县区、17个乡镇的113个村,共为群众办实事、好事815件,实施重点帮扶项目174个,累计投入资金、物资折合1.18亿元……

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

我们将永远珍藏这个不同寻常的美丽之梦。(本报记者 郑代玉 李静) 

新闻推荐

利津县圆满完成《东营日报》发行任务

利津讯利津县采取得力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圆满完成了2011年度《东营日报》征订发行任务。利津县站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解困变强目标、加快推进富民强县进程的高度,进一步增...

利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津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