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一书记”为帮扶村搭台找路

大众日报 2016-01-14 21:00 大字
□记者李广寅通讯员周晓报道

本报垦利讯冬日,走进位于垦利县垦利街道闫家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西文体综合广场和乡村大舞台。在村民周光学看来,这就是他们全村的“客厅”。

闫家村位于垦利县城东北部,村内主导产业为农业,主要种植棉花、从事海上养殖等。2014年以来,垦利县委宣传部在帮扶垦利街道闫家村工作中,积极掌握民情、集中民智、畅通民意、服务群众,架起了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乡村文明行动中,垦利县委宣传部以“乡村文明美丽闫家”为主题,按照全县乡村文明行动安排,结合村内实际,扎实开展乡村文明行动,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村内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等方面着力,对村口及进村公路、村庄街道进行了绿化和亮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梦、二十四孝、村规民约等内容‘搬\’上了墙,把单调的墙壁改造成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放学回家经过的孩子们都会读上几句。”周光学说。

“第一书记”为闫家村披上了文化的盛装,位于该街道的七村则壮大了集体经济。垦利县烟草专卖局结合该村的水稻产业优势,成立了“生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入海口”牌大米商标,推动了七村水稻品牌化发展道路。如今,七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86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1000余元,村集体经济也随之不断壮大。

“找准‘路子\’,搭好‘台子\’,因地制宜开展帮扶工作,才能让帮扶村利用各自优势,找准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文化,实实在在地帮上老百姓的忙。”垦利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伟青说,驻垦利街道“第一书记”将群众需求作为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多方筹措资金、争取政策,为帮扶村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找准了“路子”。一年来,驻垦利街道的13名“第一书记”共引进实施帮扶项目230项,直接投入及协调帮扶资金799.6万元,培训党员群众2000余人次,走访群众800余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430余件。

在实际帮扶工作中,党建帮扶是“第一书记”的首要工作职责。为着力提高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党员群众带头致富的能力,垦利街道下派帮扶工作组集中开展了“第一书记”上党课活动,还通过开展以党建为主题的座谈会,帮助帮扶村理顺党建思路。

为摸清群众的实际需求,垦利街道各帮扶村分户建立农民增收台账,摸清家庭人口、劳动力、知识技能、收入结构、从业意愿等基本情况,因势利导配套制定增收目标措施,让农民心中有本增收“明白账”。通过挖掘和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各帮扶村走上了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垦利县司法局为帮扶村邵家村引进了1.5万株适合盐碱地生长的树苗进行定向种植,预计收入20万元;县总工会对接街道土地所,将帮扶村800余亩淤地进行流转,年增加集体收入6万元;县纪委为帮扶村宋坨村引进了投资3000万元占地600多亩的奶牛养殖项目,为村集体每年增收22.5万元。

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垦利街道“第一书记”还为帮扶村修筑道路5300余米,投资20余万元为帮扶村安庄路灯97盏等。同时,为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第一书记”重点围绕婚丧嫁娶简办、破除封建迷信等进行讲解宣传19批次,参与群众1000余人次。

新闻推荐

垦利构建城乡健康工作网

□通讯员樊京龙邹瑞花记者李广寅报道本报垦利讯“师傅,看您身板挺敦实啊,血压高不?我给您量量血压吧。”1月14日,在垦利县胜兴花园的小区卫生服务站里,刚刚挂完点滴的王...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