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盐碱地变成“聚宝盆”,盐碱地变成“聚宝盆”

德州日报 2017-05-09 10:05 大字

[摘要]武城郝王庄镇草一村利用扶贫资金发展浅水藕种植产业——

拿着收音机,哼着旋律,5月8日一早,脚步轻松的崔国顺来到负责的藕塘开闸蓄水。“今年第一批浅水藕已经丰收了,辛苦没白费。我在这打工1年挣了将近1万块钱,现在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崔国顺高兴地说。

时间若回到1年前,崔国顺可没有这样的精气神儿。今年62岁的他是武城县郝王庄镇草一村村民。因患心脏病,不能干重活,外加老伴患有糖尿病,需长期服药,日子过得很艰难,于2016年被村里识别为贫困户。而在草一村,有超1/3的村民是贫困户。

草一村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但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产量低,种庄稼的收入很差。“全村有一共357户、1380人,其中贫困户141户、357人,占到1/3还多。”村党支部书记崔洪卫介绍,去年4月份,通过与镇扶贫办和村集体讨论后,草一村选择了投资少、风险小的浅水藕种植作为扶贫项目。“草一村靠近六五河,水利条件便利,而且浅水藕种植技术简单,他们村以前也有过种植经验。”镇扶贫办主任朱琳说,“浅水藕5个月即可成熟采收,1次投资可连续收益10年以上。此外,莲藕采摘以后可在水中储存到次年5月,非常适合当地发展。 ”

选定好扶贫项目后,草一村整合了省市级扶贫资金以及自筹资金45.8万元,建设了12个藕塘。“去年亩产2000多斤,按每斤售价2元算,收益可达4000元,今年亩产增加到了4000斤,收益7000元。过去产量低效益差的盐碱地成了贫困户脱贫的聚宝盆。 ”崔洪卫介绍说,贫困户采用分红的形式获取收益,且优先安排在种植基地打工。目前,像崔国顺这样的贫困户长期在藕塘干活的有16名,多的时候有40多名。“为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村里决定扩大规模,再建10个藕塘。今年获得的收益全部用于项目扩建。这次还将套养小龙虾以及嘎鱼增加收益,实现人均分红超过1000元。同时将所有贫困户就地安排在基地内打工,力争今年实现97%的贫困户脱贫。 ”崔洪卫说。

□本报记者 石秀秀 本报通讯员 李淑冉 伏胜旺

新闻推荐

武城>>关停取缔12家砖瓦厂

本报3月20日讯(记者刘振通讯员张延刚)近期,武城县环保局联合国土、发改、工商、供电、公安等部门及相关镇街,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砖瓦行业环保专项行动。此次砖瓦行业环保专项行动...

武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