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武商文化底蕴研究,武商文化底蕴研究

武城时报 2013-11-22 14:49 大字

陈立新

当前,武城县正在全力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共筑美丽幸福武城梦,认真研究武商文化,探讨武商文化底蕴,对于繁荣发展武城经济、丰富提升区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武商文化底蕴探源

武商是指山东省武城县籍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作为崛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山东商界中的一支劲旅,武商本着诚实守信的经营品格、开拓创新的创业理念,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城商人恪守优秀的文化传统,白手起家,开拓创业,历经近40多年奋斗,成为山东省具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

武商的发展,和武商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从自然条件看,武城县位于广袤的鲁西北平原,濒临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土地肥沃,水美谷丰,春秋战国时期地处齐、鲁、燕、赵交界处。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武城人既善农耕、又善经商。从地域文化看,武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植根于浓郁的齐鲁和燕赵文化土壤,既有儒家思想的深邃,又有燕赵古风的豪放,素有“历史名城、运河明珠、弦歌古郡、状元之乡”之美称。深厚的文化底蕴,养成了武商诚实守信、义利结合的性格。从商贸传统看,武城人经商源远流长,很早就有武城商人活动的记载。以酿酒为例,商代国宴“秬酒”就产于武城之地,隋唐时期更名为“状元红”,盛极于世。唐太宗即位皇帝后,将“状元红”列为宫廷宴酒。从宋朝至民国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武城 “小米香”酒闻名遐迩,曾做过宋、元、明、清各朝的贡酒。又如河运商贸,武城县濒临运河,四女寺是历史上远近闻名的千年古镇和重要码头,常年商贾云集,繁华非常,历朝官府设漕运、盐铁、税收、商业等多个管理机构于此,故有“恩县衙门在寺上”之说,可见武城商业之繁华。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剧增,导致人地关系逐渐紧张。1949年,武城县人口21万,到1972年达到28万,人口的增加,迫使一部分人向非农行业分流,从最初的玻璃钢加工行业做起,到后来发展到生产汽车配件、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逐渐做大做强,在山东商界迅速崛起。目前,武商广泛分布于全国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已成为全国中央空调、汽车配件行业发展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上可见,优越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商贸传统,造就了武商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农耕传统塑造了武商坚韧不拔的气质,儒家思想培养了武商诚实守信的性格。这种文化底蕴讲究“贾而好儒、义利结合”,奉行“货真、价实、热诚、守信”的经商之道,正是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蕴藏的诚实守信、以人为本、义利结合、坚韧不拔的气质和精神,加上武商不辞千辛万苦的努力,才造就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武商的崛起和武城经济的腾飞。

二、武商文化的特征

武商积聚了两千多年武商文化底蕴,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诚实守信、以人为本、义利结合、坚韧不拔。

(一)诚实守信是武商文化的第一特征

武城籍商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讲求诚信,以信为本。在商务活动中,以诚在先、讲究诚信,不行非法之事,不取非义之财,不失承诺之信,守德守义守信。

(二)以人为本是武商文化的第二特征

以人为本是企业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武商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经营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成为武商“以人为本”的一个基调。他们注重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关心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拥有感,把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客户结为命运共同体,从而形成了武城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下转三版)

新闻推荐

武城县收看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会,武城县收看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会

本报讯 (记者 吴华)11月23日,中央宣讲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在山东省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作宣讲报告。县领导王英华、陈朋金、王志强、周立志、刘呈辉、乔咏梅...

武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