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所农村小学的变迁,一所农村小学的变迁

德州日报 2012-10-01 17:15 大字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武城县老城镇中心小学也实现了由破房子、小桌子向现代化学校的转变——

9月27日上午,记者到达武城县老城镇中心小学时,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跑操。在他们的身后,是投资200万元修建的教学楼,可容纳800多名农村孩子就学。

“我们学校办学条件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回首过去,校长韩国英感慨颇多:这些年,政府确实是给教育投了大钱了。

韩国英回忆说,老城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75年,当时只有一排平房,办学条件十分艰苦。 2009年,县委、县政府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重新选址建设了1400平方米的教学楼,配置了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教学实验仪器、体育器材、图书等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

走进教学楼,记者看到楼道十分整洁,墙上贴满了名言警句,充满了文化气息。每个班级还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了语文、数学等综合性实践活动,建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学生们的学习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教学楼前面,修建了2个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足球场。

老城镇中心小学是德州市教育事业大发展大跨越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六大以来,德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扶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在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连续5年保持在100%和99.8%以上,初中生升入高中的比例达到85%以上。

全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7106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417660万元,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危房改造、教学仪器设备更新、现代远程教育、校舍安全、信息化建设等工程相继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办学条件。

特别是近两年,德州市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楼房化和教师补充工程,突破了制约德州市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农村中小学校舍楼房化改造计划新建楼房校舍107.2万平方米,目前已建设102万平方米,到2012年底将全部完成。教师补充工程2010年、2011年、2012年共补充教师5400余名,“退一补一”的教师补充机制已经建立。同时,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改革扎实推进,教育质量连年攀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王玉磊 吴广峰

新闻推荐

武城百余新生代企业家挑大梁,武城百余新生代企业家挑大梁

经营上有本事 政治上有方向

武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