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人家的五次搬迁 从避黄水到拥抱黄河,村民感受大不同
▲一名工人扛着建材从老房子门前走过,房子门口的沙发上扔着一张以前租房的广告牌。村民刘为杰向记者讲述几十年间的搬家史。“住在黄河北,搬家已经历过多次了,这是第五次,再搬到安置区就是第六次。”在济南先行区引爆区大桥街道辛家庄66岁的刘为杰记忆中,搬家从1959年利用黄河发电建设泺北工程开始,直到1998年彻底搬离黄河到了现村址,40年间的四次搬家,是为了黄河工程建设和避开黄河水灾。20年后的这次搬家,则是为了济南北跨发展拥抱黄河。
文/片
本报记者王皇邱志强
原来离黄河几十米
汛期搬家是常事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将在黄河北发力,实现济南的“千年一跨”。引爆区“第一拆”拆迁进度最快的甜水新村就曾为了鹊山水库的建设,1999年迁到了国道308北侧的新址。19年后的今天,为了济南的发展他们第二次搬家。
在甜水新村的东北方向,直线距离约5公里的辛家庄村也不是第一次搬家。村里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只记得原先的村址紧靠大堤内,而66岁的刘为杰对搬家则记忆深刻。他说,这辈子住在黄河北,已经历过多次搬家,而大的搬家这是第五次了。“这是算大的,住在黄河边,因为黄河涨水搬家次数那就数不清了。”
过了济南黄河大桥向北约1公里路口再向东不远就是辛家庄。10日,村里绝大部分村民已经搬走,很多人家的屋顶也已拆掉。从村里的主道向南,一处钢结构的房子还未拆。刘为杰正指挥着家人搬一些零件,这是儿子利用自家宅基地经营的一个工程车辆维修店。
“因为房子有一部分是钢结构,补偿还需要等待评估,搬家就晚了一些。”虽然补偿的细节还待敲定,但刘为杰已经签约。他说,之前的搬家基本是义务,而这一次政府能给补偿,他很支持。
1952年出生的刘为杰记得,自己7岁时,村子还在黄河北岸的滩地上,距离黄河只有五六十米,在现在的济南黄河大桥西边。“黄河每年有伏汛,汛期一到,搬家就开始了。”刘为杰说,那时候水文站一级一级通报黄河水的流量,只要流量快要漫滩了,村子就要提前搬家。因为村里的房子下部是石头,上部是土坯,黄河漫滩而来,能到成人的腰深,没过了石头,土坯被淹5个小时,房子就要倒塌。
那时候一般是提前5到7天搬家,把粮食、老人、小孩、妇女都迁到大堤外,家里留个年轻人看家。“按政策年轻人也不允许留,但一般都会留个看家的。每年都涨水,在黄河边上住的人水性大都不孬。”大水过后,村里不少房子就会倒塌,村民回到家里就要重建。
那时候没啥家具
搬家简单得多
在刘为杰的记忆中,第一次整村搬家是在1959年冬天,是因为老庄址被选为了泺北工程的建设地。“工程很紧,搬得很着急,不过比现在简单得多。那时候家家都没什么家具,要搬的东西少。再加上整个公社的牛车都来帮忙搬家,谁家要运东西,牛车说到就到,多少趟都给拉。”
记者了解到,刘为杰所说的泺北工程在当时是黄河上的大工程,工程计划建设“十八孔闸”拦洪泄洪,同时在闸上建一座公路与铁路并行的跨黄河大桥,桥下的“十八孔闸”还能发电灌溉。“我们的庄中心就在“十八孔闸”的位置。现在济南黄河大桥往西边不远就能看到这些水泥闸,总共十八个孔。”
第一次搬家是为了治黄工程,整村搬到了当时大吴公社的桑南。“那时候鹊山火车站的下一站就是桑南站,那里是齐河县的最东边,紧挨着济阳,现在是大桥街道的王镇村。”刘为杰说,支援国家建设,那时候村民们是义务搬家,基本没有什么补偿。房子里的石块来不及搬走,直接推到河里,屋顶的木材来得及就拆,来不及也就搬不走了。
搬到桑南的住所和原来庄里的房子差不多,别的搬迁村刚搬走,辛家庄的村民就住了进去。搬家后庄里剩下的石块和过门石被运来建了大吴公社的礼堂,给村民们留了个念想。“每次开会的时候,村民们都会摸一摸墙上的石头,跟人说这是俺庄里的。”
刘为杰介绍,1961年下半年工程中断,村民们又搬回了老村,这是第二次大搬家。但原村址已经开挖,村民们只能投靠亲朋好友,或者临时住进工人们搭建的简易房内。“庄址已经修了桥,拦水闸闸板都安好了,后来又拉走了,原址不能再建房了。没有新的村址,就先找人投靠,那时候还不兴租房子,看谁家有空屋就过去借住。”
刘为杰说,回村后村旁紧挨大坝的地方,工程开挖之后堆出的土高台适合落脚,后来村里经过与其他村交换土地,就有了新村址。“建新房的钱没有着落,村里又找了水利部门,要来些补偿,大家就陆续在新村址盖起了房子,这时候大家手头都很紧,房子盖得也不大。1963年我们一家8口住到了台地上,台地有大堤的一半高,距离黄河八九百米远。”
一直到1965年左右,辛家庄的村民基本都搬到了靠近黄河大堤的台地内,相比其他黄河滩区的村子,较早地集中建在了台地上,没有再出现因黄河涨水而塌房子的情况。“汛期不用再动不动就搬家了,水大了漫到房子里来,也就到膝盖高度,不会再到腰上了。”刘为杰说。
自从搬到大堤外
就没再被淹过
第四次整村搬迁到辛家庄的现村址是在1998年。“全省在推动黄河河心户搬迁,要从大堤内搬迁到大堤外。”刘为杰说,虽然房子建在台地上不会轻易被淹,但耕地还在台地以下,遇到汛期难免会受灾。改革开放之后,除了种地之外,村民们也开始在外打工挣钱,但种地的收入仍然是占很大比重的。1998年,在省里的河心户搬迁政策下,村民们开始从台地上搬到新的村址。
“1998年秋后开始动员,当时搬家是自己扒房,自己建新房,村里分了宅基地,就算是奖励也只能说是启动资金,更多还是靠自己。现在不一样了,这次搬家政府有安置补偿,搬得早还有奖励,大家都非常支持。”
在老刘的记忆中,从大堤内搬出的20年间,黄河滩地基本没有再被淹过。“这些年来,国家对治理黄河非常重视,也建了很多大工程,对黄河防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年来基本没有淹过。”
新闻推荐
“三环十二射”纳入全省交通发展规划,济南将迎来“三环时代”外环比北京六环还长过境车不用再挤市区
●内环:全长约53公里,已全部建成通车。由济广高速零点立交至天桥段和二环高架快速路东环线、南环线、西环线构成。●中...
齐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齐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