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原有个天齐庙,平原有个天齐庙

德州日报 2015-07-06 16:22 大字

最近,我们走访了平原县恩城镇大杨庄和王打卦镇的夏家口,参观大杨庄天齐庙,了解天齐庙的历史和现状,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大杨庄支书杨永文带我们参观,边走边介绍:过去,我们这里属恩县,距恩县城(今恩城)10华里,村西临一条大路,是通南北二京的官道,故名大杨庄道口。 1956年撤恩县,恩城及大杨庄划归平原县。过去村里有天齐庙,早已荒废。为延续民间文化,1995年村里兴起建庙之念,1999年动工修建了天齐牌坊,2002年在天齐庙原址,按原来的样式重新修建三间天齐庙殿宇,位于村东西大街东部路北,坐北朝南。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天齐爷爷头戴官帽似武官,天齐奶奶是个农家女。后墙左有飞龙,右有飞凤,东墙西墙有麒麟。庙内供奉天齐爷爷、天齐奶奶塑像,原来的塑像为木质,膝盖处有转轴,用手一按,天齐爷爷和天齐奶奶能站起来,便于更换衣服。现在的塑像不能完全复原。2003年四月初五,天齐奶奶生日这天,立碑庆祝。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农历二、九,大杨村大集,天齐庙定时开放;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祭祀日,四月初五有庙会,参观祭祀的人络绎不绝。

天齐庙为道教祭祀泰山神的庙宇。所谓天齐,就是与天相齐。泰山神究竟是谁?原恩县学者有不同说法。 《重修恩县志·东岳庙》记载:“东岳,世人每以东岳为泰山,常以为泰山之主神,而不知实为太昊氏也。《礼记·月令》孟春:‘其帝太昊,《易经》称,帝出乎震,而道家称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昔,顾炎武有云,自晋陆机《泰山吟》始以梁夫,蒿里并列,后之言鬼者因之,致令帝王封禅之,坛遂变为阎王鬼伯之祠矣。是东岳,非泰山之主神也,明矣。”“太昊氏”即伏羲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氏之一。又传他与女娲氏兄妹相婚,繁衍人类,为人类始祖。 《帝王世纪》:“伏羲氏,凤姓也。 ”

古往今来,泰山神就是东岳大帝,东岳大帝是道教因袭民俗崇奉的泰山神。权势显赫,主管人们的灵魂。决定世人的生死、贵贱和官职,主宰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由于事务繁重,配备了5900个神,设置了72个司,分别负责管理各项事务。泰山古称东岳,自古受着人们的崇拜。其后,人们将其拟人化,给它取姓氏名讳,定婚配子女。汉代纬书称:东方泰山君神,姓图名常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泰山神的生日,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来此焚香祭拜,以示庆贺。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盘古说、天孙说、黄飞虎说等。东汉明帝时,封泰山山神为“泰山元帅”;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故东岳大帝又称天齐神;宋真宗加封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又尊泰山神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后皇帝”,简称“东岳天齐大帝”或“东岳大帝”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改革封禅制,由帝王封禅转而为遣官致祭。虽然把泰山神的一切封号去掉了,但东岳大帝的称呼仍历代沿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问世后,又称泰山神为“黄飞虎”,泰山神又成了黄飞虎的化身了。

大杨庄天齐庙原来修于何朝何代,村里人已经无从记起,也无史料记载。不过,透过动人的传说可见端倪。

大杨庄天齐庙西南方向有一口井,叫“挑杆井”,传说是王打卦镇夏家口人修建,而夏家口也有一口同样大小的井,夏家口人叫“钻天井”。天齐奶奶是夏家口村贺家的闺女。

夏氏族谱记载:夏三天乃夏家口夏氏一族四世,名增吉(又写作征吉),字瑞征。民国三十一年 《重修恩县志·选举志》:“夏增吉,以子之璧、玠,诰赠昭勇将军、中宪大夫。”其子夏之璧“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举人,任陕西阳平镇参将。”增吉排行老三,财大气粗,威震一方,外号人称夏三天。相传夏三天曾在康熙三十八年修刘宁口大桥捐银一万三千两,在康熙四十年修徐家桥捐银八千两,康熙四十三年大水灾捐米六百石,另外还有一些散捐银粮。每当炎炎夏日来临,夏家就把小船放进井里,一家人坐在船上避暑,又叫“避暑井”。井上口是个南北长约3米半左右、宽约2米多的椭圆形。井底是圆形,直径大约6米多。井壁全是由当时烧制的青砖砌成,至今完好无损,为了儿童安全,井口被封住了,只留一个小口吸水,我们难以看到井的全貌。据说十二道蹬子的木梯横放在井底,两头尚且碰不到井壁。 1966年“四清”工作队为了寻找国民党特务隐藏的 “党章”“佩剑”,8个人在井底抡铁锨挖土竟然谁也不妨碍谁。井深大约12米,只有6米有水。

可以想见,炎夏酷暑难耐之时,人们都在庄稼地里拼命干活,赤日炎炎似火烧,大汗淋漓如汤浇。而夏三天一家人安坐在悠悠的小船里,连扇子都不用,享受着井底的凉爽,真是穷富两层天啊!针对这巨大的贫富差距,当年“四清”工作队在井口的青砖上刻制了打油诗:“清朝恶霸夏三天,建井乘凉好多年,穷人受苦他享乐,一层地狱一层天。 ”察看井壁东侧,这打油诗依然在。夏三天生活于35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钻天井”的时间应该更早,大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大杨庄的“挑杆井”在“钻天井”之后,“挑杆井”是圆形井,比夏家口的“钻天井”每层少3块砖。据大杨庄村民说:“挑杆井”旁边原来还有一眼小井,一个南方人见到后说:这是龙眼,把那眼小井给填上了,破环了大杨庄的风水。 “挑杆井”的井底有几个泉眼,大的如碗口大小,15年前清淤时,井底有4条两三斤重的黄金鱼,清淤后,为了消毒,曾经撒上一层白灰,以后清淤的时候,再没见过黄金鱼。 “挑杆井”是夏家口人为给天齐奶奶送嫁妆而修建的,大约是300多年前修建。大杨村庄的天齐庙修建时间应该介于 “钻天井”与“挑杆井”之间,可见大杨庄的天齐庙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

天齐庙原有庙地20亩,住有一户人家,守庙护院。曾有大杨一村民要赶走这户人家,这家主人说:“一不住大杨的房屋,二不吃大杨的粮食,三不喝大杨的水,你没有资格赶我走。夏家口3岁孩童赶我走,我可以立马走人。”因为“挑杆井”是夏家口人挖,20亩地是夏家口人买的,庙旁的房屋是夏家口人建,故主人有此一说。

大杨庄的天齐庙与王打卦镇的夏家口,相距30多里,守庙人家为什么这么说,难道天齐庙和夏家口有什么历史渊源?

很久很久以前,夏家口原来也有天齐庙,故址早已湮灭,也不知建于何朝何代,经过历史的长河,庙宇塌陷。贺家人把天齐爷爷和天齐奶奶接到家里供奉,每月初一、十五,为天齐爷爷、天齐奶奶烧香上供,近则十里八乡,远则几百里的百姓,烧香祭拜,求子祈福,祛病除疾。后来,夏家口村来一个看病的大汉,天齐爷爷、天齐奶奶把他的病看好了,大汉起了异心,这么好的神仙,不如请到自己家里去。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大汉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入天齐爷爷和天齐奶奶的屋子,背起天齐爷爷就走,边走边想,等把天齐爷爷安顿好,再来接天齐奶奶。大汉走啊走,走了一夜,实在走不动了,就把天齐爷爷放了下来,也就是现在的大杨庄,从此,天齐爷爷就在大杨庄安了家。第二天,贺家人发现天齐爷爷不知什么时候走了,就四外寻找天齐爷爷,不知道找了几天,几年,最后找到天齐爷爷在大杨庄安了家,这可如何是好?天齐爷爷和天齐奶奶一对苦命鸳鸯,不能分家过日子吧!夏家口人和大杨庄人,经过协商,选一个良辰吉日四月初五,送天齐奶奶贺凤坐花轿出嫁,到了大杨庄,一对夫妻重新聚到一起。

送嫁那天,夏家口人的所有骡马牛车,每家每户都放在家门口外,送行的人随便套车出行,为了不让天齐奶奶嫁过去受气,夏家口人在大杨庄西头挖了 “挑杆井”,买了20亩良田,还修建了看家护院的庭院,一户贺家人,留下来,朝夕照顾天齐爷爷和天齐奶奶。夏家口人也就成了大杨庄的娘家人,每年的四月初五,夏家口人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到了大杨庄,大杨村民酒水伺候,像一家人一样。由此可见,夏家口的天齐庙,建庙时间最早在明代,因为“夏家口,明永乐年间,夏姓迁来在马家河口建村,故名”(1993年版《平原县志》)。

新中国成立前后,大杨庄天齐庙逐渐坍塌荒废,大杨村人把天齐爷爷和天齐奶奶,安置到村西头的菩萨庙,临时供奉起来。夏家口村,现年85岁的李仁兰讲述:她的婆婆、大嫂、李仁兰,都曾供奉过天齐爷爷、天齐奶奶。想当年,李仁兰的大女儿,刚出生没几天,患抽风病,气若游丝,孩子老奶奶说:“把孩子放在桌子底下,盖上一个簸箩。”那意思说:别让孩子死在炕上,不吉利。李仁兰心疼孩子,还是把孩子放在了炕上。晚上睡觉,梦见天齐爷爷和天齐奶奶对李仁兰说:“你孩子好了。 ”第二天,孩子果然不抽风了,又活了过来,现在已经66岁,活得好好的。来看病的,烧香许愿后,喝一杯“讨法茶”,也就是刚刚烧过香的灰,放在水里,名叫“讨法茶”。

2002年,大杨庄准备修建天齐庙时,曾找到天齐奶奶的娘家夏家口,商讨建庙的事。当时资金匮乏,村支书杨永文带头捐款,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工。历时一个月,天齐庙按原貌修复如初。

2003年农历四月初五,是天齐奶奶出嫁纪念日,天还没放亮,贺登海早早起来,背着一盘“两响”,来到大杨庄,点起了炮仗,惊起了大杨庄的老老少少。随后,几十口子夏家口的男女老少带着各种礼物,来到大杨庄,为天齐爷爷、天齐奶奶,开光穿衣,立功德碑,记载为天齐庙做出贡献的村民以及各位朋友,两村人像一家人一样,欢天喜地的共同祝贺天齐庙的建成。

大杨天齐庙的天齐爷爷是东岳大帝,天齐奶奶是夏家口人,姓贺名凤。农家女成为天齐奶奶,是大杨天齐庙的一个特色,显示了平原县民间文化强大创造力——人能通神,人能成神,人能创造神,人能改造神,人能使人比神还神。□王志远 王玉杰

新闻推荐

治疗戊二酸血症早期筛查是关键,治疗戊二酸血症早期筛查是关键

日前,平原县刘女士刚刚满月的孩子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确诊为“I型戊二酸血症”。这是德州市今年2月份开展29种新生儿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工作以来发现的首例戊二酸血症患儿。目前...

平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