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汉源在循环链上发出“生物电”,汉源在循环链上发出“生物电”

平原时讯 2012-07-10 14:55 大字

本报讯 (记者杨海峰通讯员张勃)7月10日下午,汉源绿色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远远地,104米高的烟囱、60米高的晾水塔映入眼帘,站在新落成的职工宿舍楼顶俯视,一期厂房区、主厂区、储料区、主变区等几大功能分区雏形已显。9月初,这一块块并联的“功能块”,将燃烧秸杆、树叉发出 “生物电”。

绿色、清洁、生物质热电联产,作为全县新能源产业代表的汉源让人眼前一亮。汉源项目是由深圳汉源绿色能源有限公司、韩国ECOFRONTIER株式会社投资3.5亿元兴建。项目装机容量30MW,以生物质秸秆为燃料,建设发电厂生产、辅助工程和除灰、供排水及热网等配套工程,建设规模为2台75t/h秸秆燃烧锅炉+2台C12MW发电机组,年可生产商品电1.8亿度。

“这个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EPC模式进行建设,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全交由中国电建集团承办,就连最后职工岗前培训都不用管。符合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循环经济政策,是国家重点支持的绿色环保和清洁节能项目。”汉源公司董事长赵辉光介绍说。 “自项目在平原落地后,建设进度日益加快。目前,1、2号锅炉钢结构安装完成,9月底,一期工程可投产并网发电。”

平原县是传统的农林业大县,每年秋收后会产生大量的棉花秸秆等废弃物,林业面积更是达到53.2万亩,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5万立方米以上,但大量树木枝条、树墩等下角料利用率不足10%。科学开发利用好这些农林废弃物,把它们转化成新型工业资源,是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汉源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项目,采用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成功探索出农林废弃物的利用新途径,创造了 “秸杆生物发电”转化模式。 “汉源项目建成后,每年能消化周边50公里木材‘废料\’30万吨,每吨收购价在260万元左右,仅此一项,每年惠农8000万元,并可带动木材破碎、运输等相关产业,形成 “农林废弃物—生物质能发电—新能源—助工、助农”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县畜牧局局长李文明介绍说。

汉源项目是平原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一个 “丰硕成果”, 是实现富民增收与环境保护的 “双赢之举”。这个项目可谓既富财政,又富农民,更利环境,这也成为平原县发展循环经济超高 “附加值”的鲜明印证。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节约标准煤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000万元。

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县,必须强化项目支撑,以项目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大发展。以汉源绿色能源为焊接点,还联成两个 “循环”:一是水循环,汉源冷凝循环水全部采用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每年消耗中水100万吨;二是热循环,现开发区落户企业小锅炉热汽产能约100吨/小时,汉源二期投产后,可替代这些企业小锅炉,实现集中供热。

县发改局局长石院介绍说,今年6月,汉源项目又通过了国家发改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批准,获得国外资金扶持,项目实施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都将实现大幅度下降,企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农民沙连山:火柴棍“筑”起龙门楼,农民沙连山:火柴棍“筑”起龙门楼

本报讯 (实习记者 高姗)龙门楼是平原县 “地标性”建筑之一,专为传承三国文化而建,颇有雄伟高峙之姿。腰站镇沙庄农民沙连山历时6月,用1.3万根火柴棍筑起了一件精妙绝伦的龙门楼模型,令人叹为观止。沙...

平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