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留守村民靠柳编增收
[摘要]滋镇发展柳编业,由企业订单收购——
本报讯(记者张志宁通讯员王砚才孙丰华)6月5日下午2点,陵城区滋镇宋杨村55岁的村民刘淑文送孙子上学后,便骑车赶到该村村级活动场所,拿起杞柳条编起筐来。“没想到咱老太太也能挣工资了,每天能收入34块钱,还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咱镇上搞得柳编项目就是好。 ”说起眼前的情形,刘淑文高兴不已。
经过短短2个月的推动,在滋镇已有400多名村民利用闲余时间,像刘淑文一样通过柳编有了收入,每天加工柳编制品近万个。柳编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还带动了该镇传统种植模式的转型。
在滋镇张龙村,有一家工艺品加工企业,生产毛绒玩具,而与之配套的柳编类产品则需要在外地购进,这让前来调研的该镇党委书记孟广芬看到了商机。几经调研,她决定发挥滋镇土地资源丰富、有柳编加工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柳编业,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3月,孟广芬与临沂市的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对方提供杞柳条及编织技术,为其订单加工柳筐、柳盘等工艺品。“镇上提供杞柳条,还有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一般培训一两天就能上岗,村里没有外出打工的留守村民可以增加收入,就连身有残疾的人,以及年老体弱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村民也有了挣钱的门路。”后寨村党支部书记王俊海说。为加速柳编业发展,该镇在做好原料采购、销售等工作的同时,在全镇设立6个加工点,每个点免费配备去皮机、切割机、分股机等加工设备,并聘请专业技师负责技术辅导。同时,该镇为了完善产业链条,提供原材料保障,建设了50余亩的杞柳种植实验基地。另外,该镇作出规定:每个村委会也给予一定比例的效益分成,在确保农民增收的同时,提升集体收入。“杞柳条的市场价格在每斤7毛钱左右,每亩地收割7000多斤,效益是普通农作物的5倍左右。柳编规模进一步发展后,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杞柳种植面积,满足自给自足后,多余杞柳条再进行外销,加速传统种植模式转型升级。 ”孟广芬说。“利用闲余时间每月便有1000多元的收入,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 ”这一家门口致富的方式赢得越来越多群众的欢迎,很多村民都报名加入到种杞柳、编柳筐的行列中。在看到这一良好发展前景后,孟广芬又有了新的思路:进一步扩大柳编规模、争取加工点实现村村覆盖,组织参加广交会等系列展销活动,自己承揽订单,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切实将小柳编做成大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庆川马新杰)6月9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汽认证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双方开展合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传忠会见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李建友一行并出席签约仪式,市政府党...
德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