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砥砺四十年经济大发展 □任清松黄浩珉刘丽莹

德州日报 2018-11-01 09:29 大字

强经济

改革开放在弹指一挥间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 40年来,临邑县改革开放持续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821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284.3亿元,年均增长15.1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由1978年的342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61.63亿元,年均增长24.23%。

40年,经济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工业实力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初期,临邑县工业基础薄弱,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产能力落后。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全县工业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以“建设大园区、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培植大财源”为目标,先后规划建立了西部经济开发区、东部高新区、北部高端化工产业园区三个工业园区,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9家,年度纳税过亿元企业达5家,过千万元企业达33家。其中恒源石化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纳税超6亿元,境外马来西亚炼油公司业绩大幅攀升,跻身全国石化企业500强和全省百强;索通发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成功上市,实现临邑企业主板上市“零”突破。

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低效产能,改造提升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石化、医药等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建立“四新四化”项目库,储备新旧动能转换项目43个,总投资294.5亿元,其中32个项目纳入市级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6个项目纳入省级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强化创新驱动,新获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44个项目列入省技改导向计划和技术创新计划,投资3.6亿元的人才科技服务中心项目投入使用,积极对接高校院所,28家企业与17家大院大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新旧动能转换赢得主动。

40年,农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40年间,临邑县三大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持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2017年产业结构占比优化为11.4:47.5:41.1。

现代农业转型走在全省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临邑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随着改革的深入,临邑聚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南部特色种植、中部生态循环、北部特色养殖”现代农业大格局。南部以凯盛浩丰智慧大棚为代表,结合先禾万亩花海,打造特色种植制高点;北部以自动化水平全国领先的德州壹号土蛋鸡养殖项目为代表,打造特色养殖制高点;中部以德州万亩“放心农场”蔬菜示范园—兴康农场、汉世伟循环农业园、万亩玫瑰园为主,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制高点。先后吸引农业部、省农业厅等50多批领导专家前来考察,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对临邑农业转型做法作出重要批示并现场调研。

40年间,人拉肩扛被大型机械取代,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玉米小麦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彻底告别了人力、畜力耕作历史。目前,全县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达6286台。伴随着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大潮,一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机遇,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1172家,家庭农场167家,带动土地流转面积达41.93万亩。

40年,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临邑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临邑把旅游业作为发展服务业的突破口,与苗夫集团合作,启动了投资30亿元的凤鸣湖湿地、环城慢行生态绿廊和红坛寺森林公园三大项目,旨在把临邑打造成北方花都,叫响“百里漫花堤、芬芳绕临邑”的靓丽旅游名片。

40年间,一条条坑洼土路,被掩映在绿树中的“四好”农村路取代,成为群众满意的致富路、幸福路,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兴隆镇获批省级“美丽宜居”小镇,德平孝德康养古镇、林子槐林花海小镇分别成为省级和市级特色小镇。着力打造产业支撑型美丽乡村示范村,引导发展乡村旅游、民俗体验,全县近百个村庄达到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临南镇李佛头、火把张、张站吴和林子镇曹寨4个村庄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临盘街道前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新闻推荐

全市住建系统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三个方面同时发力,不断提升乡村内涵品质 “三箭齐发”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本报讯(记者杨德林通讯员任云飞)目前,全市共有322个乡镇驻地和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项目,其中,纳入城镇管网109个,建成211个,285...

临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