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3万农民变市民,2.3万农民变市民

德州日报 2015-12-19 12:12 大字

近日,记者走进临邑县邢侗街道东五里村安置区,入眼的是整齐划一的住宅小区,新建的村中心幼儿园,篮球场、阅报栏、文化墙……

相比起过去的脏乱差,如今的东五里村所到之处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自2011年以来,邢侗街道先后对鑫兴社区、瑞恒社区、洛源社区等8个社区进行了规划设计,拆迁23个村、盘活2700亩土地,相继建成了同德小区、同喜小区等10个居民小区,建设安置楼127栋。

从农民到市民

从过去居住的瓦房、平房搬进如今的现代化公寓,过上全新的城市生活,邢侗街道2.3万居民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蜕变。

50岁的李世云是花园村村民,属于第一批搬迁户。在她珍藏多年的相册里,拍摄于10年前的照片上,低矮的围墙、简陋的大门。如今,李世云搬进了92平方米干净整洁的公寓房中。去年在北京当兵的儿子首次回家探亲,看到崭新的楼房,高兴得不得了。

搬迁后,李世云成了小区一名清洁工,丈夫刘刚在附近高新区一家企业工作,夫妻俩一个月有4000余元钱的收入。对现在的生活,李世云非常满意,笑称“上楼后,人也变斯文了”。

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邢侗街道打造了一批高标准的民生工程。计划生育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精贵小学、同德幼儿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一个集便民服务中心、计生站、医院、学校、车站、派出所、商贸物流中心为一体的行政服务一条街已建成。

“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我2013年从师家村搬到城里来后,就在附近的恒丰纺织厂上班,基本每个月都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再加上每年5000多元的土地补偿款,不用儿女们给钱,我们老两口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11月24日,现居同德小区的67岁农民师家良说。

该街道利用地处县城的地缘优势,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扶贫开发、城镇化、工业化融为一体,从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产业开发着手,推进农民进城创业园建设,力保进城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该街道采用依托城镇,以二三产业为主,劳务输出为辅的“无土安置”模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天鼎丰非织造布、兰剑科技、恒丰纺织等项目已陆续建成投产,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

当前,安置区农户吃、住、行等方面都有较好保障,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目标。

垃圾场变身小广场

“以前这里都是乱糟糟的柴堆草垛、鸡棚狗舍,现在成了跳舞的文化广场。”邢侗街道花园新村村民刘华安说。

现如今,该侗街道9个社区、 60个村都建有文化广场,同时自发组建起了100多支文艺表演队,参与人数达8000多人。每当夜幕降临,在邢侗街道各个社区、村庄的文化广场,都能看到跳舞的人群。优美的广场舞,跳出了健康、舞出了文明。

“农民上楼后,不仅仅是居住环境楼房化,关键要处理好‘人的城镇化\’,探索一条富有邢侗街道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采访最后,邢侗街道党委书记赵攀说道。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高德刚 乔慎

新闻推荐

品牌支撑有力质效提升加速,品牌支撑有力质效提升加速

临邑4家企业入围山东名牌拟认定名单

临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