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山访古,基山访古
位于鲁西北平原上的基山,在陵县境内,与临邑县交界,依山建有村庄,名字也叫基山。宽阔的新马颊河波光粼粼,在基山北麓蜿蜒而过……
◎基山晴雪
据山东通志记载:“基山在县(德平县)西二十里,高五丈,周三百六十步,土山也,状如台基,故名,上有寺”。“基山晴雪”位列明代“平昌八景”之二。方志中有诗写道:“朝来晴雪满前溪,蹇骑冲寒过岭西。冻合玉楼愁白屋,光摇银海失青齐……”作为县域文化标识的基山,使当地有了历史光彩。
旧时,基山南坡上有砖砌的台阶,七十二级,据称这合于道家的符箓之数,攀登而上可镇治妖孽。山顶面积十亩有余,基山寺就坐落在这里,分南北两个院落,各有大殿偏房。进了山门,西南角是钟鼓楼,往北是前大殿,地势最高,供奉着女娲娘娘、碧霞元君、姜塬娘娘和尧、舜、禹以及关公等道家神仙,再北走就是后院,大殿中是佛菩萨的塑像。基山寺实为道家之所,人们习惯叫庙。前院立有两通石碑,其中有一块能返照出六里外糜镇广觉寺的古塔,人称“透灵碑”,很有名。
山上多处有洞,住着獾和狐狸,劈开荆棘,人也能钻进去。一早一晚,獾、狐狸在山坡上嬉戏,并不怕人。枸杞等药草满山皆是。苍松翠柏在冬天最显眼,过年造香去捡松塔儿,一抬头,猫头鹰正从树缝里盯着你。据说庙后一株古松树上,原来长着一棵灵芝,是打开东山坡上百宝洞的钥匙。后庄有一孝子得到仙人指路,黑夜里取了那仙草打开机关,进了洞,还没等看清宝贝就遇上看门狗扑过来,吓得他只在门后抓了把豆子跑出来,慌忙中丢了钥匙,从此再也没人能进入宝洞之中了。原来那豆子是金的,使这家人发了大财。前殿东面还有一株松树特别茂盛,经常看见有一条大蛇把尾巴盘在树干上,向下探出长长的身子去吸水喝。更奇妙的是,六月天人们在这棵树下乘凉,有时从枝叶间飘下青青的小雪花,让人置身清凉的世界。
基山北依古河流,东西南三面是沟壑洼地,发大水的时候,它就像矗立于海中的仙山。传说水涨山长,始终淹不了山脚下西南湾里的老道坟。《史记·封禅书》上说,古代东夷人有在水泽中的圜丘上祭祀的习俗,大概就是基山这个样子吧,僧道常驻山上。在传统文化中,山代表高,寓意道德高尚、跨越时空。古人还认为高地居住着神灵,是人、神沟通的地方。
山前是庙地,每年从正月十九开始这里赶七天庙会。基山村在历史上曾是德平县五个乡治所之一,辖一百五十村,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在宗教盛行时期,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御马乘车云集基山,人们顶礼膜拜、参禅问道、布施供养。新中国成立前寺庙里还住着道姑,每当信众们上香拜祭,她们静立一旁,击磬伴和,香烟袅袅,乐声悠悠……在山脚下仰望,笼罩着神秘色彩的道教圣地,应叹之巍然。
时过境迁。新中国成立初期庙没了,“大跃进”时石碑烧成石灰,大铁钟炼了钢。基山顶上种过地,建过学校,1980年后夷为平地。今天我们来瞻仰名胜古迹,基山已湮没在一片民居之下,只在北坡临水处还留有一段略高的断崖,可资考据。
忽然,崖壁上飞下一只翠鸟,眨眼间在水面上点了一下,那扩散开的轮轮涟漪,一直荡进人的心里……
◎基山传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德平县志·祥异志》记载,曾经有一位异人在基山隐居,有神迹,“王半仙逸其名,幼学道术,操作无异常人,久之稍稍厌人事,隐于邑之基山,尝鼻息吹尘成穴,日中趺坐,顶露金光。有疾者聆其清谈,辄沉疴若失。若叩其术,但云吐纳采炼。虽有口诀,其实静能生悟,无他缪巧也。后不知所终。 ”《临邑文史资料》上说:“基山”一名是德平县志的改称,原名为“箕山”,“箕本星宿名,山仅土丘,上应星光云。 ”
1987年,在基山东偏南的于家村发现古墓,其中出土了一块《大隋逸士苟君之铭》碑,墓主是隋代一名隐居基山的将军,碑文中有“追巢许于箕山,蹑支佰于沧海”之语。在我国几处“箕山”中都有关于巢许的传说,虚实难分,苟君选此归隐,可见基山很早就闻名了。有《基山晴雪》诗写道:“莫是雪山炼真处,欲寻觉路问昙华。 ”
据父老相传,古时候有人看见正渐渐长高的基山,随着金鸡报晓而停下来,神奇莫测,所以叫“金鸡宝山”,简称“鸡山”。箕星,也叫天鸡,看来这传说也是有出处的。
天上的箕宿是四颗星排列成簸箕状而得名,想当初基山也应该是四峰耸立,人们所说的基山仅是其一而已,因为上有寺庙,人神不能同居,未被开凿,所以才得以保留到最后。当地有俗语:“田家的牛会倒车,基山的牲口会坐坡。 ”印证了从前这里交通不畅和起伏不平的地貌。基山村相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到民国时分前庄、后庄、西庄,像小山冈分布在基山寺的周围,正好对应箕宿四星,天造地设,不得不令人称奇。民间神话中对此也有附会。在老德平县一带,辗转流传着鲧治水失败后,在基山被杀升仙的故事,说三滴血落在大湾中,水里立刻冒出三座丘陵,供那些遭洪水袭击的人们居住。
故事传说在各地都有分化,乡间有女娲娘娘在基山炼五色石补天的说法,这位造人的人文始祖,更突出了她抗洪英雄的形象;相传舜曾在基山教人们掘井栽种、烧制精良的陶器,表达了人们对发展生产力的渴望;还传说大禹治水时,基山附近开出了一种石头状的土疙瘩,不牙碜,能吃。水灾使得饿殍遍野,禹就让人们吃这种土块而活下来。为纪念大禹,百姓叫它“禹粮石”,据说现在还有发现,被人收藏。
这些传说应该与基山寺中供养的神像有关,在古人的观念中,祭祀神圣者就有他们的灵魂莅临。神话故事虽然不能作为考古的凭证,但其中往往有史实为背景。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进基山谜一般的神话里了。忽然听说老乡家里还保留着一块“基山庙碑”,又让大家兴奋起来。
◎基山庙碑
我们费了很大劲找出那块幸存的青石碑,但已漫漶不可辨识,约略看出是一通记载修葺基山庙捐赠人名的功德碑,文化价值不大。
不过,在德平县志中还存有不少关于基山庙碑的记载,很特别,突出展示了治水文化。县志说:“基山非巉峭之峰,般鬲亦湮于之壑。”大禹疏通的黄河下游九条支流中,钩盘(般)河、鬲津河都流经基山,可见基山自古就是洪涝重灾区、堤坝险工段。
在基山发现有六朝时明僧绍的《夏河筑堤碑记》;文献《土河利弊考》中提到南宋时的筑堤碑记;明代有《徒骇河水灾申文》碑;清乾隆三年曾立田家堰碑于德平义门东壁,这是基山庙碑由乡升格为县级的记录;光绪《增筑田家堰记》碑文中有“依基山碑所载,近堰修工共一百六十三村”的记载。这些石碑矗立于基山,已经成为历史传统。
在乡间有“开了田家堰,淹了德平县”之说,基山东北一公里处的大田、小田二村紧靠古堰,堰以村名。县志载:“田家堰在县西北十二里,今鬲津河之南岸,自基山至范家桥,长数里,创始无考”;又载:“金堤自德州入禹贡、基山、宜丰、于家桥北去土河,倏近倏远……”基山南临的翟家乡一带原叫“禹贡乡”,“禹贡”即是禹的功绩,至今鲧堤刘村仍有鲧堤遗迹,这一带都是鲧禹父子治水的地方。大禹在领导治水时,以基山作天文台、水文观测站也有可能。总之,由“田家堰”上溯到“金堤”、“鲧堤”,都是基山一带不同时期治理洪水的产物。
你听,一首《基山晴雪》诗中还有防洪筑堤的砧杵声:“晴云冉冉留丹壑,红树冷冷映白沙。绝塞雁鸿迟五夜,荒原砧杵动千家……”
在远古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活着中原族和东夷族等几个部族,大禹治水是一项非常大的联合行动,所以必须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山海经》、《淮南子》等史籍上说,大禹当时在很多地方修起群帝之台,进行祭祀,基山当列其中。古人信仰君权神授,是“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具有宗法社会的同根意识,这些正是先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追想远古,大禹在基山等地率众筑坛修神庙、立神主,祭祀女娲娘娘等天仙宗神,从而团结了百族,功在千秋的治水工程终于告成,于是,中华民族大规模的部落融合,也和平实现了!
三皇五帝神圣事,沧海桑田有遗篇。源远流长的基山庙碑承载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奋斗史上,那些立祠享祭的神仙圣人,其实就是人民大众杰出代表的化身,庙中的牌位、塑像不也是一座座丰碑吗?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站在时代潮头的,不正是他们前赴后继的身影吗?
老乡说,基山村是个1500多人的杂姓庄子,素有“五张六王,两侯两庞,崔田两大户”的说法,同姓不同支,回汉两族,人们继承优良传统,祖祖辈辈和谐共居。这里逢农历“三”“八”有集市,村民办有几家企业,村东有学校,可谓“基山代有才人出”。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人们身心解放,生活越来越幸福。
宽阔的新马颊河波光粼粼,在基山北麓蜿蜒而过。我们循着先辈的足迹,思绪翱翔于基山上空……
(糜镇:齐宝江)
新闻推荐
临邑新农合探索按人头和病种付费,临邑新农合探索按人头和病种付费
临邑讯 (陈金山 何益波 张武臣)4月1日起,临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探索推广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让有限的医疗基金发挥最大效用。县直医疗机构采取单病...
临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