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群众调解无小事 ——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南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德阳日报 2013-11-14 02:16 大字

“中江县南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就位于镇政府一楼左边,一进门就看得到。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镇党委、政府对于人民调解的重视,也方便群众前来办事。”镇司法所所长陈信刚说。正是这种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南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于今年10月捧回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的金色牌匾。

小事、大事、难事来了就要办

地处城郊接合部的南华镇,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逐渐融入到城区。征地拆迁、农转非、子女抚养等各类矛盾各种利益诉求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纠纷也是越来越多。群众与群众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群众与开发商之间产生的纠纷,百分之八九十都会先找到调解委员会来调解。

“首先是热情接待,然后是详细了解情况记录,最后是讲政策,摆道理。调解工作没有强制性,需要双方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调解。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化解矛盾。”陈信刚说。从部队转业到南华镇司法所工作,陈信刚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谈起人民调解这个工作,陈信刚认为这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事,处理得当皆大欢喜,处理不好矛盾激化,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只要群众找到我们,不论大事、小事、难事我们都要办。

今年上半年,该镇一社区的未成年人小华(化名),在外流浪一个月后被民政部门送回到了镇上。因为在外地打工的父亲病故,母亲出走,加上家中没有老年人,小华安置和生计成为了大问题。如果将小华送到孤儿院,因为小华的母亲健在只是下落不明,不符合收养的规定,给小华找个家成为了大家共同的愿望。经过多方打听,最终了解到小华还有个姑姑,恰好家在中江附近,陈信刚和同事辗转多次终于找到小华的姑姑。然而收养一个孩子毕竟是一件大事,小华的姑姑自己也有一大家人,收养的问题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悬而未绝。陈信刚觉得小华交由姑姑收养是小华最好的出路,于是他们多次上门讲道理,讲政策。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他们主动与民政部门协调为小华办理了低保补助。今年10月,最终小华的姑姑同意收养小华。当监护协议签署的那一刻,陈信刚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多部门联手形成合力

群众调解工作往小处说是为群众排扰解难,往大了说就是维护南华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南华镇的人民调解工作已经不仅仅是调解委员会一家的事情,而是镇上公安、民政、司法等多部门共参与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和群众信访处理组织网络。

陈信华说,中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口号,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南华镇及时调整了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台账和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妥善处理矛盾突出问题。辖区内37个村、居委会也都设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室,现有调解人员566人,在工作上与镇“大调解”协调中心相互协调配合,全镇逐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配合联动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网络体系,有利于及时快捷地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

镇矛盾纠纷大调解领导小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全体工作人员深入村、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围绕征地拆迁、灾后重建、非法集资、企业改制、不良债务、社保和劳动保障、企业军转干部、村务和社务公开、土地流转和承包,农村公路建设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逐步解决老问题和遗留问题,及时排查反馈存在的基层群众中的各种不稳定信息,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并落实了由各村(居)支部书记作为调解员具体负责矛盾纠纷调解,有力地保证了信息的灵敏、畅通,确保了矛盾纠纷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地发现、调处、化解。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化解,今年已成功化解矛盾184件,有效维护了南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记者手记:

在采访结束时,陈信刚谦虚地说,南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然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群众带着烦恼来,抱着满意归。所谓家和万事兴,对于一个镇,一个县、一个市,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群众工作无小事,只有心里有群众,在群众心里才有位置。 

本报记者  杜晓鹏

新闻推荐

洋盘 省城专家来乡镇卫生院坐诊 高兴 成德同城农村人享城里待遇

12月14日上午,中江县集凤镇卫生院内科诊室内,来自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唐万平正在坐诊,“大爷,你哪里不舒服?”唐医生问道。“我胸口有点痛,喉咙不舒服,老是咳嗽。”病人回答。就在很多...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