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大松:舍弃“高管” 回乡“捣腾”农家院落

四川经济日报 2019-08-14 06:23 大字

一缕阳光,一声鸟鸣,打破了初夏清晨的宁静。江友红早早地起了床,锁好自家的小院,沿着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步行十分钟,来到皂角街道城东村三和园农家乐。吃完早餐,打扫卫生、处理食材……开启了一整天的工作。

尽管工作不清闲,江友红仍然面露笑容:“在家门口务工能挣2000多元,一天还包三餐,这样的好事到哪里找哦。要不是邱总把产业带到家乡来发展,我哪有这么好的工作哦。”

江友红口中的邱总,叫邱大松,大学毕业踏入大都市,从酒店高管到返乡创业,十年磨砺,只为做好一件事:返乡干事创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邱大松(右)正在与工作人员交流

创业试水

生意遭遇滑铁卢

“我喜欢沉下心来做事,只要认定了,就一定要做好。”邱大松用简单朴实的词汇描述自己。提到12年的创业路,他用“水滴石穿”来定义,虽然曾在酸甜苦辣中摸爬滚打,也在失败挫折中彷徨不安,但他始终怀揣初心,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得以成功。

踏出大学校门,邱大松进入成都一家四星级酒店工作。从基层做到高管,仅仅用了两年时间,时间虽短,但是付出不少,一年几乎所有时间都扑在工作上,少有时间回家里看看。

邱大松回忆,有了几年工作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自己盘算着出来“单干”。“做餐饮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管理,更需要讲究菜品的特色,才能受到食客的青睐。”邱大松和有着多年主厨经验的朋友交流,两人不谋而合。

创业初期,邱大松没有想到的是家人成了最大的“拦路虎”。“以前做酒店管理一个月工资上万,父母觉得该知足了,创业风险太大。”邱大松很是无奈。与父母周旋的同时,与合作伙伴悄悄的在蓉城大街小巷选址。

由于资金不足,餐饮店的规模不大,但凭着特色美食还是收获了很多“粉丝”。邱大松更是脱下西装革履,换上T恤围裙,在服务员、收银员、管理者各种身份间自由切换。

“我们根据季节和市场不停调整自己的产品,导致店里没有特别‘响当当’的明星菜品。”邱大松坦言,一年下来,餐饮店没挣几个钱,经过商量决定歇业。

再起炉灶

农家院闯出一片天

第一次创业可以用“不成功”来总结,但好在收获了很多“实战经验”。

“大城市各种业态‘百花齐放’,还不如返乡寻找商机。”一次聚会上,朋友一句话点醒了“沉睡”的邱大松。

家乡的“土壤”到底适不适合创业?有了失败的前例,第二次创业邱大松变得谨慎小心。“光是前期调查就做了整整一周,走遍了什邡所有的餐厅。”邱大松告诉记者,第一个项目就是位于城东村的大红门农家乐,发现这里时,早已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但是基础条件很好,邱大松对这里进行了细致的修缮和整理。

“农家乐定位很重要,是对于未来发展起决定性因素的一个环节。”邱大松说,大红门定位就是经济实惠,走大众消费路线。一年来,邱大松在经营管理、菜品研究等方面亲力亲为,下足了功夫,农家乐的生意日渐向好,邱大松也因此掘到了第一桶金。

第二年,邱大松又成功将位于城东村的另一家农家乐“三和园”收入囊中。“这家农家乐走的精品线路,无论环境还是菜品,更加讲究。”邱大松告诉记者,几年下来,两家农家乐都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自己很庆幸能遇到身后的“智囊团”,没有合伙搭档的不离不弃、风雨相伴,也不会有如今的自己。

返乡创业,不仅让邱大松收获了财富,更让他成为了村里有口皆碑的有为青年。两家企业吸纳了村里40余人就业,江友红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以前我都是打打零工,总是四处奔波,现在家门口就业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江友红笑得合不拢嘴。

何小米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童登俊 文/图

新闻推荐

德阳“试水”项目制培训促就业稳就业

(上接第一版)注重实用设置课程,多元化培训内容接地气。采取“系统化定题、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的课程开发机制,坚持精准...

什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什邡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