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泥石流防治招数多 “高精尖”进了小山村

四川日报 2014-07-08 12:53 大字

时间

7月2日

地点

什邡市红白镇五桂坪村5组

特点

大喇叭和高精尖装备齐全

□本报记者 蒋松 曾东平 陈四四邓嗣华 严芳

夏季汛期来临,地震灾区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是否得到了成功治理?还是当地群众已主动避让?记者就此深入什邡的镇村实地踏访。

从什邡城区向西北进发,先是一路坦途,渐渐山丘连绵,汽车进入龙门山脉的中心地段——蓥华山。红白镇就坐落在蓥华山麓腹地,是什邡距离城区最远、海拔最高、人口最少的乡镇。

在上山的半道停下,记者换乘什邡市国土资源局的越野车。车子顺着陡坡向上攀爬,颠簸着驶上半山腰,红白镇五桂坪村5组到了。此时是上午9点多,山上却静悄悄的,看不到村民。“这个组50多户全搬到山下去了,有时白天会有人上山搞生产。”什邡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聂军介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前全市只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8个,地震后增加到318个,五桂坪村5组所处的方家山,就是其中一个大型地灾治理点。根据主动避让的原则,政府将村民全部异地安置。只有天气好的时候,村民会上山劳作,晚上一般都回新居居住。

这时,帮忙运化肥上山的五桂坪村地质监测员李祥刚,从背包里拿出一个手持喇叭,为记者演示如何防灾:“要下雨了,快下山。”他轻轻一喊,声音传出老远。他告诉记者,5-9月山上绝对不能住人,但由于村民要上山生产,所以只要接到下雨或地灾预警,他就要上山用喇叭喊人,还要四处巡山,“怕有些老年人听不见,要去地里找他们。”

喇叭这样的“原始”装备,能叫上村民及时躲避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李祥刚乐了,“预警的东西多着呢”,他的手往路旁一指,高高的水泥杆上挂着两个大喇叭,“这不还是喇叭吗?”记者问。“它可不一样。”李祥刚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这个是预警喇叭,和电话连通的,只要我一拨电话,喇叭就会响。”

屋外的两个大喇叭是和预警广播连通的,聂军补充道:“哪怕人在北京,只要接到预警信息,一拨打电话,这里的喇叭就会向山上的村民报警。我们还建有短信平台,能同时给300多人发预警短信。”

在大喇叭的“脚下”,笃实的混凝土台子上安有一个不锈钢桶,仔细一看,名叫“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当降雨达到一定的标准,它就会自动向外界发出危险警报。

大喇叭对面,伫立着“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牌子,聂军带着记者朝对面山坡走去。路旁的房屋都空荡荡的。5组组长袁世英说,2012年8月17日,这里发生大型泥石流,“你看,原本这有棵很大的桂圆树,被冲没了,那边一户人的房屋也没了。”

来到前年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坡上乱石嶙峋、杂草丛生,右边有一个深沟。就在深沟边,一根倒“L”型的大铁杆矗立着,横杆上安有360度旋转摄像头、雨量器和泥位器。这一套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泥位器随时监测地面松动与移位,摄像头可以通过光纤传输实时图像,并且接受远程遥控,全方位、远近巡视山体情况。雨量器可以在雨量较大时发布预警。聂军介绍:“今年什邡花600多万元安装了这样的10套系统,实时监测大型地灾点。”

“不下雨时监测员两三天上一次山,下雨时天天要巡山,加上这些设备,我们就是土洋结合,力争避灾万无一失。”聂军说。

在山下的五桂坪村5组新定居点,我们参观了71岁李志英婆婆的新居。她告诉我们,由于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又在前年二次受灾,所以搬迁新居时政府给了极大支持,这套9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三人户”,买下来只出了6000元(人均2000元),装修房子自家又花了45000元。“住下面安心,我都十几天没有上山了。”李婆婆说。

延伸阅读

各具特色的防汛“秘密武器”

挡墙:

蓥华镇竹溪村喻家山,是一个地灾应急排危点,它紧邻集镇200多户村民的居住地。山上是红泥巴地,容易发生滑坡,于是在此修建了高11米(地上和地下各5.5米)、厚1米的挡墙,能挡3000多立方的泥石流。“泥石流以排为主,滑坡以挡为主。”聂军说,下大雨时,隐患点有时会发生老百姓俗称的“扯水漩”,即雨水在山坡上扯个漩涡裹挟着泥土、石块冲下来,所以挡墙上有滤水孔,以排泄泥石流中的水流。

被动防护网:

蓥华镇雪门寺村13组新场滑坡,是采用的“三段式”治理:前两段是挡墙,后一段为被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是有弹性的金属网,装在倾斜钢架上,网上穿插有铅丝笼,可以抵挡山上的飞石。治理后,村民又回到原址居住。

消力池:

在隐峰镇鸭子河二道堰,拦河坝和消力池已修建完毕。去年“7·9”洪灾中,此处两岸堤防护坡被冲毁50余米。今年什邡投入700万元修复二道堰水毁工程,修复堤防500米,增设二级消力池。消力池由混凝土铺成,横于拦河坝下,能减消洪水下泄时对河床的冲击力,避免河床底的泥土被冲刷掏空。

四面体:

二道堰对面的一家水泥厂中,空坝里摆着200多个像梯形的混凝土块,上小下大,顶面有半圆形的铁环,每个有1.2吨重。如果遇上洪水冲毁堤坝等突发险情,就把它们扔进河中,加固河堤。截至目前,什邡市已储备四面体2000个及编织袋16.2万条、铅丝笼4280个等防汛物资。

新闻推荐

行动起来 帮愁“嫁”西芹找“婆家”

什邡3500余吨西芹滞销□廖清华杨静本报记者朱雪黎1月21日,本报记者接到什邡市回澜镇龙桥村的“求助”电话。当天下午,该村承包种植了7亩西芹的吕强蹲在长势喜人的菜地里,一脸愁容。他随意拔出两棵,抖...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