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公益教育基金会的“舍”与“得”

四川日报 2013-01-14 17:40 大字

□本报记者 严芳

1月9日,什邡中学高中二年级的朗朗躺在华西医院的病房里,安心等待手术。去年11月,朗朗被查出患有骨癌,什邡市教育基金会得知后,立即将3万元的救助款送到这个农村家庭手上,虽不足以支付所有手术费用,却让朗朗一家看到了希望。

2012年,什邡教育基金会资助全市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和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超过2300人,资助金额达475万元,支持优质学校发展金额达650万元,成为国家教育资助政策之外的有效补充。

作为全省为数不多、德阳唯一一家县域公益教育基金会,它的成功运作经验是什么?又面临哪些难题和选择?

舍:不抽工作经费、不受“捆绑捐助”

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家智清楚地记得,他是2011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整整3周年时,在成都领到了什邡教育基金会的执照,这构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巧合。

地震之后,什邡作为重灾区收到了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捐赠,其中对教育领域的捐赠是最多的——达3亿余元。然而什邡没有一个专业平台能够专门接收、使用、监督这些捐赠资金。

什邡教育基金会成立后,什邡市委、市政府划拨了4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此后,德国使馆学校、梅赛德斯奔驰公司、蓝剑饮品、宏达集团等爱心企业及海内外爱心人士也都相继给予支持。但基金会没有像其他公益机构那样,抽取5%-10%的费用作为工作经费,“我们希望捐赠效果能够直接体现在孩子们身上。”这,是基金会的第一个“舍”。

那工作经费从何而来?原来,什邡教育基金会与什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工作人员身兼多职,忙碌不已。

此外,珍视基金会信誉,不接受会变成受助者负担的捐助,这是基金会的第二个“舍”。曾有两家企业主动找到基金会,希望对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资助,都遭到拒绝。“这是典型的花钱‘买善名\’,有条件的善举不是真正的善举。”

得:资助的同时更是育人

在什邡,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的覆盖,基本解决了“学有所教”。在吴家智看来,基金会要做的,更多是改善这些孩子的生活困境,让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1月7日,一份“春晖”成长计划倡议书正式付印,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关心家庭困难学生。通过调查,基金会把110名家境特别困难的学生作为资助重点。工作人员刘小林说,按照每天10元的伙食费预计,每人每年需要3000元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也就是说,首次“春晖”成长计划需募集至少33万元。

吴家智对什邡南泉道平初中初三学生艳艳印象很深。她父亲两年前去世,母亲又患有中度智力障碍,家里还有年过八旬的奶奶需要照料,坚强的艳艳一边学习一边帮补家用,成绩还十分优异。“这样的孩子,我们一定要支持她继续学习,直到大学毕业。”

无论是朗朗还是艳艳,都是化名。这是吴家智的坚持:让受助人没有心理负担,不公开姓名。“资助的同时也是育人,让他们没有压力,他们才会感恩这个社会。”

新闻推荐

亩产稳定在150公斤以上 羊肚菌人工栽培有望量产

本报讯(记者熊筱伟许静)3月13日,从在什邡市召开的粮菌符合高校生产技术与模式现场会上透出信息,省农科院土肥所成功实现羊肚菌人工高效栽培,目前亩产稳定在150公斤以上。羊肚菌是珍稀食(药)用菌,营养元素...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