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玉马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川日报 2012-12-06 17:58 大字

记者调查四川省首个农村集中供气站,发现其运行3个月后带来三大变化

省财政出资50万元、地方财政再补贴65万元,什邡市马井镇玉马村今年修起了沼气集中供气站,这是四川省首个动工修建的省级新村联户沼气建设项目。目前,该供气站的管道已接入60余户村民家中,正常供气3个多月。

记者近日在玉马村调查发现,让村民用上方便的管道沼气,这仅是集中供气的好处之一。集中供气背后,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已浮现出来。

□本报记者 万瑶 文/图

沼气变“管道气”

村民省事又省钱

12月5日中午11时许,玉马村村民周俊碧打开燃气灶开始做饭,灶台上的蓝色火焰嗖地蹿上来。

玉马村是什邡市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共217户居民。搬进来后,周俊碧和不少邻居都修了户用沼气池,告别了烧柴用煤的日子。2010年刚搬入新居时,大家还在院子里养猪种菜,后来养猪的就少了。马井镇副镇长廖小丹说,沼气的原料就成了一大难题。

不仅如此,冬季一旦气温过低,沼气池发酵就不好,造成气量不足,居民就只能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生活燃料。“买一瓶气要105元,用得到四五十天,算下来一个月还是要70多元。”周俊碧说。

即便是供气充足的夏季,户用沼气也有缺点,“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加一次料,而且产气后的沼渣、沼液我们根本无法处理,还要请沼气合作社的专业人员来。”周俊碧说,虽然通过缴年费成为沼气合作社的会员可以省下这些事,但年费也要450元。

周俊碧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年4个月需要用液化气,其余时间用户用沼气计算,用气花销为每年730元。

今年8月,玉马村沼气集中供气站开始供气,周俊碧家成为第一批接管入户的家庭。按照玉马村沼气合作社社长钟峄的说法,正式供气后,将按照每方气2元的标准收费。而周俊碧家每月用气25立方米左右,每月气费需50元,一年用气花销为600元,比户用沼气还节省了100多元。

“不仅省钱,还跟用自来水一样方便。”廖小丹说。

废物变宝物

供气站收入实现多元化

集中供气也让玉马村沼气合作社的经营发生了变化。

之前,合作社靠提供加料、出渣等沼气服务维持,除去油费、人工成本等,合作社仅仅能维持基本的运转。集中供气后,从原料采购、供气到卖沼液、沼渣,合作社从生产沼气的“一条龙服务”中都能获得经济收入,实现农业废弃物处理、燃气供应、沼肥生产的联产。

钟峄介绍,合作社与德阳瑞麟食品有限公司、民谊养殖场签订了粪污处理合同,将养殖企业排出的粪污拉到供气站做原料,分别收取每月6000元、3000元的处理费;按对150户农户供气,每户月用25方气计算,年收入为9万元;按年产沼肥4000吨,每吨卖50元计算,年收入可达20万元。“除去运营管理费,全部开始供气后,年收益也在15万左右。”

在户用沼气时代,每家农户都需要处理粪污,但由于量小,处理成本高,农户还需倒贴钱购买粪污来做原料,沼渣、沼液也变成了废物。

“我们现在帮规模养殖场处理粪污,既帮他们解决环境污染,我们也有了沼气原料,可谓一举多得。”钟峄说。

沼液变肥料

滋养了种植户的有机稻

在钟峄的“客户”——什邡绿丰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安均眼中,沼渣、沼液可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肖安均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承包了1000亩土地种植有机水稻,种植每公斤可卖30元的有机水稻。在供气站建成以前,肖安均使用有机肥料,加上施肥的人工成本,施肥成本为每亩560元。供气站建成后,肖安均从供气站购买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加上人工成本,每亩施肥成本降到了200元。

“成本降低倒是次要的,”肖安均说,“使用沼液作为肥料,水稻颗粒要饱满得多,病虫害也减少了,亩产还增加了50斤。”他对供气站明年的沼液 “虎视眈眈”,“钟社长,我先预定明年你们4000吨的沼液哈!”

沼气集中供气站帮助养殖场处理粪污、为村民提供燃气、为种植大户提供有机肥料,这就形成了一条循环经济的产业链。目前,四川省17个市州40个县市的100多个新村集中居住点正在修建这种集中供气站,待全部建成后,5000多户农户将用上“管道沼气”。

新闻推荐

滞销又遇贱卖 3000亩莴笋苦涩待销

什邡市马井镇今年的莴笋价格最低0.1元/斤——□本报记者严芳文/图3月12日,什邡市马井镇光华村15组。营销户周云彬指着路边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莴笋说:“这是今天早上退回来的,有一万多斤,油钱都亏完了。...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