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收荒匠”
■亮点直击
“收集50公斤纸板,就等于拯救了一棵大树,去年,我们一共救了400多棵大树。”
说到这些令人刮目相看的数据时,61岁的徐朝友语调平缓,这位身着用塑料瓶生产制作的浅灰色衬衣和白色长裤的老人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和同伴有多么了不起。
家住什邡市洛水镇的徐朝友是一名退休工人,“5·12”特大地震后不久,他以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志工的身份,投入到环保工作中。“我们志工的主要工作都和保护环境有关,就是到处收集各种可以回收的垃圾,像废弃的纸板、塑料瓶这些,乡下很多,对环境是一种污染,我们尽可能地把这些收集起来,交给企业去处理,加工,我觉得做这些事情很有意义。”徐朝友说,在洛水镇现在就有40多位像他这样的志工,而在乡村,“环保志工”更多。“我们都是义务做志工的,经历了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大爱,大家的观念都变了,对人更友善了,更爱护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了,能为保护环境做点事,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和洛水镇的群众一样,绵竹市汉旺镇很多群众也非常热衷环保事业。在“世界环境日”活动现场,来自汉旺的杨仲华和另外几位同伴身着用回收的塑料瓶做的浅灰色衬衣和白色长裤,热情地向过往市民推广环保理念。虽然很“椒盐”,但杨仲华坚持用自己的普通话和市民交流,介绍她们是如何回收塑料瓶等垃圾的。“我以前从来没去收过塑料瓶,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特大地震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这些东西是有用的,而且我们把它收集起来再利用,还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干净的地球。”杨仲华说。
杨仲华的行动还影响到周围的乡亲,已经80多岁的东普村群众谭月静正是其中之一,接受“做环保就是做好事,可以保护地球”这一观念后,这位老人从2010年5月开始在村里回收垃圾,直到现在都没有间断。
“我们很多人都想来参加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活动,因为车子坐不下了,就只来了4个人。”杨仲华说。
“我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影响到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大家都行动起来,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徐朝友的想法很朴素。
新闻推荐
”(记者汪巧实习生孙祯)日前,记者从什邡市红白镇获悉,震后该镇着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打造红峡谷生态观光走廊为核心向峡谷周边辐射扩展,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助农增收。“从松林村天车坡入口至峡马口,这条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