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田园”的新村画卷
漂亮的农房前一座小型的生态田园。
圆包村正在给村民分发蔬菜幼苗。
“城里人在家门口种花卉、苗木,我们在这里种农家菜,既美化了环境,又有经济收入。”家住绵竹市清平乡蔺家坎新农村综合体新居的林德珍对房屋门前的小菜园说道。这是该乡精心组织实施的“微田园”建设项目。
清平乡按照省委提出“将清平建设成新农村综合体示范镇”的要求,在去年9月份开始了对“微田园”建设项目的实施。目前,该乡“微田园”达到630余亩,解决了500余名劳动力,实现农业产值124万余元,务工收入65万余元,人平增收356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这种“微田园”的新村建设模式,保留了生态田园和农家情趣,既保留了农村原有本色,又体现现代新村建设理念。
“小菜园”延伸的大环保
清平乡在遭受了“5·12”大地震和2010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自然灾害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均受重创,昔日的“银杏小镇”已面目全非。如今,经过灾后重建,清平乡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学校、卫生院、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益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居民集中安置点也分批投入使用。为了有效地提高清平乡群众的收入,更好地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建成果,清平乡按照省委提出“将清平建设成新农村综合体示范镇”的要求,从去年9月份开始了对“微田园”建设项目的实施。
所谓的“微田园”即是将原来部分耕地、林地、房前屋后空地、宅基地、受灾现场撂荒地等整理出来,经改造成可耕作、具有田园景观的微小地块,让农民自愿出资投劳在上面种植以蒜苗、圆根萝卜、白菜、青菜等品种为主的无公害蔬菜。
“你看,我在房前栽上了葱子、白菜、蒜苗,现在葱子都可以吃了,在家做饭时,缺点食材就可以在小菜园里扯一些。省去花钱买,既经济又实惠。”林德珍对房前屋后的“小田块”赞不绝口。在清平乡,记者看到在漂亮的小洋楼周围一块块不规则的土地被一圈鹅卵石围了起来,种上了蔬菜的田坎绿油油的一片,别有一番农家趣味。 “房前种上蒜苗、青笋等蔬菜,‘微田园\’里一年四季常青,一家老少天天都爱吃自家种的菜,既生态又环保。”林德珍说道。
“经历了‘5·12’地震和\‘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清平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恢复生态植被,让村民参与到环境的保护当中,我们就从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做起,引导居民参与到环境的维护当中。”清平乡的党委书记陈文刚说道。目前,“微田园”的打造已初具规模和成效,该乡“微田园”项目实施区域包括盐井村、院通村、棋盘村、圆包村、银杏社区、幸福家园总共实施区域630亩,遍及23个村民小组、1000多家农户。每到栽播季节,村民就会在“微田园”里除草、松土、播种、施肥,认真耕作,精心管理,田园建设一家比一家好,该乡党委、政府为村民从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务。
“微田园”的农家情趣
在清平乡的新村建设中,房前屋后都有意识地给农民留下了小菜园。平整的地面上,根据田型,用大小相宜的鹅卵石在房前屋后摆放、压实形成生态埂;遇到地面倾斜,则根据地形地貌,用适当的卵石砌成适当斜面的堡坎,使田块形成梯田型,建成“梯形田块” 。该乡从“生态田埂建设”、“梯形田块建设”、“田园景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整理、开发、打造“微田园”。陈文刚介绍,“微田园”项目的实施结合了清平乡独特的地理优势,参考了当地农户多年的种植经验,采用政府出项目资金、农户自愿出资出劳的方式开展。清平乡在灾后重建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创造的“微田园”,保留了生态田园和农家情趣,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农村原有本色,又体现现代新村建设理念。
“打造‘微田园\’,需要进行田型调整、沟渠设施建设、生产道路建设、宅基地复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推广等步骤。‘微田园\’在为老百姓带来方便的同时,还给农业观光增添了新亮点,有利于推进观光旅游业和农家乐的发展。”陈文刚说,今年上季,该乡“微田园”至少解决了500个富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业产值124万余元,农户务工收入65万余元,人平增收356元。“微田园”项目一举多得,既能在建设过程中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户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给当地带来较大的生态效益。“我们正在主推农业观光。‘微田园\’项目让庭院显得整洁且错落有致,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新的亮点。”
除清平乡外,绵竹的九龙镇、孝德镇等乡镇也在打造“微田园”。“微田园”作用于农村景观打造的同时,通过提高参与度来提升居民素质自觉加入本村(镇)环境治理,目前该项目已经在绵竹市的灾后重建及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推广。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晓霞 通讯员 陈德安
新闻推荐
一座宜居的现代之都 ——德阳市建设“三区”推动德阳跨越发展纪实
德阳加快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以来,全市初步形成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图为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的村民在村文化广场游玩。本报记者程果摄德阳,这座全国首批新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