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经济发展的“生态芯”
绵竹遵道镇风景如画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近年来,绵竹的环境保护投入达5.8亿元,占GDP的3.97%。“5·12”特大地震后,绵竹强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乡环境明显改观,区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2011年,绵竹实现生产总值146.3亿元,超过震前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40亿元。与此同时,绵竹市民对环境质量满意率超过90%。
文/图 本报记者 谢晓斌
“这里是隔渣池,这里是厌氧池,这里是污水生化池。”11月20日下午,四川安汉建设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安原指着绵(竹)遵(道)路旁的一片绿地向记者一一介绍。
放眼看去,绿地上没有“池”,安原所说的一系列“池”都在地下,这是遵道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站的主要特点。令人眼前一亮的还不止这些,占地3.5亩的污水处理站呈现在地面上的是由石板小路、凉亭、广场、绿树、假山、水池等构成的公园,两座安放控制设备的小房子的外墙上画着色彩斑斓的年画。经过处理达标的水从假山上下泻至水池,清可见底的池塘里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这些水完全达标,直接流入汉九渠用于农田灌溉。”作为施工单位成员之一,安原对这座日处理量达750吨的污水处理站非常熟悉:“它采用的是PASG工艺,设备自动运行,可以远程操控。”
“这个生活污水处理站有三个关键词,高效、地埋、园林。对于遵道镇来说,污水处理站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发展沿山生态旅游业也将会有很大的推动。”绵竹市环保局的干部介绍说。
城市宜居,生态是基础;经济发展,生态是保障——在遵道镇新建先进的生活污水处理站,正是绵竹在“5·12”特大地震后,将“生态立市,生态兴市”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的一个注脚。
近年来,绵竹市以“提升区域环境竞争力,带动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工作运行机制、考核责任机制等措施,不断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体系,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按照“生态宜居”理念,多次邀请环境专家对绵竹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分析,特别是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整体目标思路,编制实施《绵竹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在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以“生态市建设规划”为纲领,把生态保护作为刚性要求贯穿其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工业发展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针对这一课题,绵竹充分挖掘食品饮料、精细磷化工、机械装备“三大产业”的潜力和优势,通过集群、集中、集约发展,优化和延长产业链,不断扩大主导产业的规模。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速度上的新突破,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优质高效生态循环为着力点,绵竹已建成核心示范面积300亩、辐射面积5万亩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沿山4万亩成片梨园、2万亩玫瑰园,核心基地1万亩、辐射面积4万亩的猕猴桃基地,以及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3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和265个专合组织的推动下,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把生态标准贯穿于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初步形成文化观光、特色乡村和休闲度假三大旅游产业体系。与此同时,绵竹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生态宜居绵竹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茂)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的气氛还没有散去,绵竹市许多企业已早早开工,开足马力加快生产,迅速掀起新一轮生产热潮,为实现今年的目标开好头、起好步。2月20日上午,走进绵竹市大地红运酒业有限...